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29页 |
上编 | 第29-157页 |
第一章 畅滚与大曲、曲破 | 第29-55页 |
第一节 南曲中的“滚”类曲牌 | 第29-43页 |
一、刘衮 | 第29-34页 |
二、衮与中衮 | 第34-35页 |
三、薄媚衮 | 第35-37页 |
四、黄龙滚 | 第37-43页 |
第二节 南曲中的“滚”类曲牌探源 | 第43-55页 |
一、雅音的衰落与胡部的崛起 | 第44-45页 |
二、大曲及其结构 | 第45-47页 |
三、曲破在南北曲中的运用 | 第47-55页 |
第二章 曲中滚与戏曲宾白 | 第55-97页 |
第一节 明代戏曲中宾白地位的改变 | 第55-69页 |
一、《元刊杂剧三十种》的宾白情况 | 第55-57页 |
二、元明之间曲白理论的嬗变 | 第57-62页 |
三、元明之间北曲曲白嬗变轨迹 | 第62-69页 |
第二节 南北合套促成了曲中滚的生成 | 第69-97页 |
一、滚调辨析 | 第69-72页 |
二、南曲中的南北合套 | 第72-84页 |
三、北曲中的南北合套 | 第84-97页 |
第三章 滚调的孕育 | 第97-127页 |
第一节 滚调的前期孕育阶段 | 第97-111页 |
一、侉调与北曲弦索 | 第97-105页 |
二、侉调与滚调 | 第105-111页 |
第二节 滚调的后期孕育阶段 | 第111-127页 |
一、青阳腔为弋阳腔之变 | 第112-114页 |
二、《风月锦囊》中曲文的变异 | 第114-122页 |
三、《群音类选》中的诸腔 | 第122-127页 |
第四章 滚调的正式形成 | 第127-157页 |
第一节 滚调相关曲选 | 第127-138页 |
一、《玉树英》 | 第127-131页 |
二、《乐府万象新》 | 第131-134页 |
三、《大明天下春》 | 第134-135页 |
四、《词林一枝》 | 第135-136页 |
五、《玉谷新簧》 | 第136-138页 |
第二节 从晚明滚调曲选看滚调的流变 | 第138-157页 |
一、《拜月亭·旷野奇逢》 | 第138-140页 |
二、《和戎记·昭君出塞》 | 第140-143页 |
三、《红叶记·四喜四爱》 | 第143-148页 |
四、《金印记·周氏拜月》 | 第148-157页 |
下编 | 第157-315页 |
第一章 梆子腔辨讹 | 第157-193页 |
第一节 明代梆子腔材料辨讹 | 第157-168页 |
一、秦腔起源于明代的三条伪证 | 第157-158页 |
二、世兴画局明末清初戏曲版画亦为伪作 | 第158-168页 |
第二节 明末清初北方戏曲生态 | 第168-193页 |
一、晚明杂剧的衰落与南北曲融合 | 第168-169页 |
二、《周乐星图本正传四十曲宫调》 | 第169-193页 |
第二章 滚调与秦腔的嬗变 | 第193-229页 |
第一节 关于梆子腔的早期记载 | 第193-198页 |
一、同州梆子诞生于明代 | 第193-195页 |
二、清代前期关于梆子腔的记载 | 第195-198页 |
第二节 梆子腔与弦索调及滚调的关系 | 第198-229页 |
一、《弦索调时剧新谱》中的过门 | 第199-204页 |
二、滚调与梆子腔 | 第204-229页 |
第三章 梆子腔的发展壮大 | 第229-257页 |
第一节 《缀白裘》中的梆子腔 | 第229-244页 |
一、不同版本《缀白裘》收录的梆子腔 | 第229-236页 |
二、现存两个重要的《缀白裘》版本 | 第236-244页 |
第二节 乾隆时期文人笔下的秦腔和吹腔 | 第244-257页 |
一、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的秦腔 | 第245-246页 |
二、李调元《剧话》中的秦腔 | 第246-247页 |
三、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中的秦腔 | 第247-253页 |
四、乾隆四十三年之前的梆子腔即秦腔 | 第253-257页 |
第四章 梆子腔的声腔系统 | 第257-291页 |
第一节 六集合刊本《缀白裘》梆子腔中的【吹腔】系统 | 第257-265页 |
一、度脱韩愈题材的剧目 | 第257-261页 |
二、缀白裘本《升仙记》与明版《升仙记》 | 第261-265页 |
第二节 六集合刊本《缀白裘》梆子腔中的【梆子腔】系统 | 第265-276页 |
一、曲牌体梆子腔 | 第265-268页 |
二、【梆子腔】 | 第268-274页 |
三、【西秦腔】 | 第274-276页 |
第三节 六集合刊本《缀白裘》梆子腔中的【西调】系统 | 第276-291页 |
一、早期关于“西调”的记载 | 第276-287页 |
二、《缀白裘》中的【西调】 | 第287-291页 |
第五章 梆子腔的成熟 | 第291-315页 |
第一节 梆子腔与新兴声腔 | 第291-301页 |
一、秦腔、弦索调与时剧 | 第291-292页 |
二、乱弹腔、吹腔与石牌腔 | 第292-299页 |
三、西秦腔、襄阳腔与西皮腔 | 第299-301页 |
第二节 诗赞体梆子腔的成熟 | 第301-315页 |
一、曲牌体向诗赞体的过渡 | 第301-311页 |
二、诗赞体梆子腔的最终形成 | 第311-315页 |
结语 | 第315-319页 |
参考文献 | 第319-3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31-333页 |
致谢 | 第333-337页 |
附件 | 第3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