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龟类生境利用的生态形态适应及两种闭壳龟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龟类生态形态学研究进展第14-34页
    1.1 龟类形态与生境或食性的相关性第15-24页
        1.1.1 个体大小第15-17页
        1.1.2 背腹甲形态第17-20页
        1.1.3 头部形态第20-22页
        1.1.4 四肢形态第22-23页
        1.1.5 尾部形态第23-24页
    1.2 系统发育的比较分析第24页
    1.3 研究方法第24-30页
        1.3.1 传统的形态测量法第25-27页
        1.3.2 几何形态测量法第27页
        1.3.3 几何学模型第27-28页
        1.3.4 立体视觉三维重建技术第28-30页
    1.4 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1.5 结语第32-34页
第二章 龟类个体大小与生境之间的相关性第34-52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2.1.1 数据收集第34-35页
        2.1.2 生境分类第35-36页
        2.1.3 数据分析第36页
    2.2 结果第36-40页
    2.3 讨论第40-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附表第42-52页
第三章 龟类体形与生境的相关性第52-6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3.1.1 数据收集与生境分类第53-54页
        3.1.2 数据分析第54页
    3.2 结果第54-58页
    3.3 讨论第58-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附表第61-66页
第四章 同域分布的两种闭壳龟形态、运动能力和微生境利用之间的关系第66-8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4.1.1 研究区域概况第68页
        4.1.2 自然状态下的微生境选择第68-69页
        4.1.3 圈围条件下的微生境偏好第69页
        4.1.4 运动能力测定第69-70页
        4.1.5 形态测量第70页
        4.1.6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70-71页
    4.2 结果第71-77页
        4.2.1 自然状态下的微生境选择第71-73页
        4.2.2 圈围条件下的微生境偏好第73-74页
        4.2.3 运动能力第74-76页
        4.2.4 形态差异第76-77页
    4.3 讨论第77-80页
        4.3.1 微生境利用第77页
        4.3.2 形态与微生境利用之间的关系第77-79页
        4.3.3 形态、运动能力和微生境利用之间的关系第79-80页
    4.4 小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平顶闭壳龟的洞穴选择及其形态适应第82-9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5.1.1 平顶闭壳龟的野外石缝特征及其洞内行为第83页
        5.1.2 平顶闭壳龟对人工石缝大小的选择第83-84页
        5.1.3 数据统计第84页
    5.2 结果第84-86页
        5.2.1 平顶闭壳龟的野外石缝特征及其洞内行为第84-86页
        5.2.2 平顶闭壳龟对人工石缝大小的选择第86页
    5.3 讨论第86-89页
    5.4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件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南黄芩和乐东黄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明清梆子腔源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