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水转化为潜流水过程中氮磷去除作用的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傍河取水氮磷去除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氮磷去除的实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氮磷的反应运移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气象与水文 | 第19-21页 |
2.2 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21-22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2页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2.3.1 地下水的赋存 | 第22页 |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22-23页 |
第3章 天然滤床特性研究 | 第23-33页 |
3.1 渗滤层结构特性及物质组成 | 第23-27页 |
3.1.1 渗滤层的物质组成 | 第23-24页 |
3.1.2 渗滤层的结构特征及分布特点 | 第24-27页 |
3.2 渗滤层的渗透性能 | 第27-30页 |
3.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0-33页 |
3.3.1 模拟范围 | 第31页 |
3.3.2 边界条件的确定与概化 | 第31页 |
3.3.3 垂向结构的确定与概化 | 第31页 |
3.3.4 建立二维剖面概念模型 | 第31-33页 |
第4章 龙湖水水质特征分析 | 第33-46页 |
4.1 两个取样点水质特征逐月变化分析 | 第33-39页 |
4.1.1 龙湖镇水质特征逐月变化规律分析 | 第33-36页 |
4.1.2 龙湖英林镇取水口水质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4.2 取水口水质特征对比 | 第39-43页 |
4.2.1 取水口不同指标对比曲线图 | 第39-40页 |
4.2.2 取样点水质特征比对分析 | 第40-41页 |
4.2.3 水质评价 | 第41-43页 |
4.3 氮磷水质特征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第5章 渗滤层去氮磷作用的物理模拟 | 第46-68页 |
5.1 天然渗滤层除氮磷作用的理论基础 | 第46-49页 |
5.1.1 天然渗滤床中污染物去除作用 | 第46-47页 |
5.1.2 氮素去除作用 | 第47-48页 |
5.1.3 磷素去除作用 | 第48-49页 |
5.2 氮磷去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49-57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49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5.2.4 静态取样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5.2.5 ZK1动态取样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3 影响氮磷去除因素的实验 | 第57-66页 |
5.3.1 实验目的 | 第57页 |
5.3.2 实验方案 | 第57-60页 |
5.3.3 实验步骤 | 第60页 |
5.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5.4 室内外实验对比分析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氮磷反应运移模拟研究 | 第68-79页 |
6.1 渗流场模型 | 第68-72页 |
6.1.1 模拟软件介绍 | 第68页 |
6.1.2 渗滤场基本数学模型 | 第68-70页 |
6.1.3 数值模型处理 | 第70-71页 |
6.1.4 模型的验证 | 第71页 |
6.1.5 天然渗流场预测 | 第71-72页 |
6.2 氮磷运移反应模拟 | 第72-78页 |
6.2.1 概念模型 | 第73页 |
6.2.2 污染物反应运移基本数学模型 | 第73-74页 |
6.2.3 源强与模型参数 | 第74-75页 |
6.2.4 模型的校验 | 第75页 |
6.2.5 浓度场预测 | 第75-7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