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山区道路线形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41页 |
2.1 山区道路交通安全要素的组成 | 第21-22页 |
2.2 平面线形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22-26页 |
2.2.1 直线 | 第22-23页 |
2.2.2 平曲线 | 第23-26页 |
2.3 横断面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26-33页 |
2.3.1 路基横断面形式 | 第27页 |
2.3.2 车道宽度与车道数 | 第27-29页 |
2.3.3 中间带 | 第29-30页 |
2.3.4 加宽 | 第30页 |
2.3.5 超高 | 第30-31页 |
2.3.6 路拱横坡 | 第31-32页 |
2.3.7 路肩宽度及路侧环境 | 第32-33页 |
2.4 纵断面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3-37页 |
2.4.1 坡度 | 第33-35页 |
2.4.2 坡长 | 第35-36页 |
2.4.3 竖曲线半径 | 第36页 |
2.4.4 竖曲线长度 | 第36-37页 |
2.5 视距与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 | 第37-38页 |
2.6 线形组合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 第38-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现有的单一的道路线形安全评价方法 | 第41-54页 |
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道路线形安全评价 | 第41-46页 |
3.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与原理 | 第41页 |
3.1.2 层次分析法的模型建立与基本步骤 | 第41-46页 |
3.1.3 总结 | 第46页 |
3.2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道路线形安全评价 | 第46-49页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第46-47页 |
3.2.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47-48页 |
3.2.3 总结 | 第48-49页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道路线形安全评价 | 第49-51页 |
3.3.1 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3.3.2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模型建立与基本步骤 | 第50-51页 |
3.3.3 总结 | 第51页 |
3.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道路线形安全评价 | 第51-53页 |
3.4.1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3.4.2 建立灰色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步骤 | 第52-53页 |
3.4.3 总结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组合决策算法的山区道路线形安全评价与实例应用分析 | 第54-80页 |
4.1 基于AHP和模糊综合的线形安全评价 | 第54-67页 |
4.1.1 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54页 |
4.1.2 组合模型的构建 | 第54-64页 |
4.1.3 实例分析 | 第64-67页 |
4.1.4 总结 | 第67页 |
4.2 基于层次模糊和BP神经网络的线形安全评价 | 第67-73页 |
4.2.1 层次模糊和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67-68页 |
4.2.2 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实例分析 | 第68-72页 |
4.2.3 总结 | 第72-73页 |
4.3 基于层次模糊和灰色关联度的线形安全评价 | 第73-78页 |
4.3.1 层次模糊和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的基本思想 | 第73页 |
4.3.2 组合模型的构建及实例分析 | 第73-76页 |
4.3.3 总结 | 第76-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结论 | 第80-8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