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0-14页 |
1.2.1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1.2.2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1.2.3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2.4 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内容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基本内容框架 | 第15-17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及绿色经济相关理论 | 第19-27页 |
2.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 第19-20页 |
2.2 绿色经济的内涵 | 第20-21页 |
2.3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21-27页 |
2.3.1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目标和内涵的内在一致性 | 第21-23页 |
2.3.2 绿色经济对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2.3.3 新型城镇化对绿色经济支撑作用的结构和内在机理分析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以及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27-51页 |
3.1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5页 |
3.1.1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2页 |
3.1.2 绿色经济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3.2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方法选择 | 第35-36页 |
3.3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36-51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3.3.2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标准 | 第36-37页 |
3.3.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37-43页 |
3.3.4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43-51页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与绿色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 第51-73页 |
4.1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51-70页 |
4.1.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内涵 | 第51-52页 |
4.1.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4.1.3 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 第53-57页 |
4.1.4 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 第57-68页 |
4.1.5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结果 | 第68-70页 |
4.2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收敛性分析 | 第70-73页 |
4.2.1 模型选择与构建 | 第70-71页 |
4.2.2 收敛性实证分析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 第73-77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对策 | 第74-77页 |
5.2.1 注意扬长避短,选择合适发展路径 | 第74-75页 |
5.2.2 注重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 第75页 |
5.2.3 加强规划引导,重视绿色经济产业 | 第75-76页 |
5.2.4 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