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EMF的功能多样性及应用 | 第11-14页 |
·EMF促进植物的养分吸收 | 第11-12页 |
·EMF增强植物的抗逆性 | 第12-13页 |
·增强植物的抗重金属性 | 第12页 |
·增强植物的抗盐性 | 第12页 |
·增强植物的抗旱性 | 第12页 |
·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 第12-13页 |
·EMF在林业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林木引种及苗木培育上的应用 | 第13页 |
·逆境造林及经济林培育上的应用 | 第13页 |
·森林更新及根部病害的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 第13-14页 |
2 生态因子与EMF的关系 | 第14-16页 |
·土壤因子与EMF的关系 | 第14-16页 |
·土壤pH值 | 第14页 |
·土壤养分状况 | 第14-15页 |
·土壤的重金属状况 | 第15-16页 |
·气候因子与EMF的关系 | 第16页 |
·立地因子与EMF的关系 | 第16页 |
3 EMF的分类学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EMF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EMF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4 我国EMF资源及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5 我国EMF研究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紫金山松树与栎树根系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 | 第2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采样地介绍 | 第21-22页 |
·采样方法 | 第22-23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22-23页 |
·采样时间、方法和样品的保存 | 第23页 |
·外生菌根的种类鉴定 | 第23-26页 |
·形态学鉴定及菌根根尖样品制备 | 第23-24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PCR-RFLP) | 第24-25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3页 |
·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分类 | 第26-30页 |
·松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分类 | 第26-29页 |
·栎树外生菌根的形态学分类 | 第29-30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类 | 第30-32页 |
·松树与栎树外生菌根的群落结构差异及多样性比较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37页 |
第三章 紫金山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多样性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采样地介绍 | 第37页 |
·采样方法 | 第37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37页 |
·采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 | 第37页 |
·外生菌根的种类鉴定 | 第37-38页 |
·形态学鉴定及菌根根尖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RFLP法 | 第38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序列分析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EMF的种类多样性结构分析 | 第38-44页 |
·EMF根的形态学分类 | 第38-42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类 | 第42-44页 |
·ITS序列鉴定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海拔高度对紫金山EMF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采样地介绍 | 第47页 |
·采样方法 | 第47-48页 |
·采样点选择 | 第47-48页 |
·采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 | 第48页 |
·土壤样品pH值及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外生菌根的种类鉴定 | 第49页 |
·形态学鉴定及菌根根尖样品制备 | 第49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RFLP法 | 第49页 |
·EMF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序列分析 | 第49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不同海拔EMF群落结构分析 | 第49-54页 |
·不同海拔松树与栎树的EMF群落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紫金山不同海拔整体EMF群落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不同海拔EMF多样性分析 | 第54-56页 |
·不同海拔松树与栎树EMF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紫金山不同海拔整体EMF多样性分析 | 第55-56页 |
·紫金山土壤元素含量 | 第56-58页 |
3 讨论 | 第58-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A | 第67-69页 |
附录B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