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3 原齐鲁大学校园建筑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演变 | 第19-29页 |
2.1 国外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演变 | 第19-25页 |
2.1.1 欧洲早期大学校园 | 第19-22页 |
2.1.2 欧美近代大学校园 | 第22-25页 |
2.2 国内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演变 | 第25-28页 |
2.2.1 中国传统书院建筑 | 第25-26页 |
2.2.2 中国近代大学校园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原齐鲁大学成立的背景 | 第29-54页 |
3.1 西方近代大学的起源 | 第29-36页 |
3.1.1 西方高等教育的启蒙 | 第30-31页 |
3.1.2 中世纪大学的建立 | 第31-34页 |
3.1.3 西方大学的现代化 | 第34-36页 |
3.2 中国近代大学的诞生 | 第36-40页 |
3.2.1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 | 第36-38页 |
3.2.2 中国近代大学的诞生 | 第38-39页 |
3.2.3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发展 | 第39-40页 |
3.3 原齐鲁大学建校过程 | 第40-53页 |
3.3.1 齐鲁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 第40-41页 |
3.3.2 校园的发展与变迁——从登州蒙养学堂到济南齐鲁大学 | 第41-45页 |
3.3.3 合校时期的校园建设 | 第45-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原齐鲁大学校园形态 | 第54-78页 |
4.1 中西交融的齐鲁大学校园 | 第54-58页 |
4.1.1 学校选址 | 第54-56页 |
4.1.2 校园布局 | 第56-58页 |
4.2 原齐鲁大学的校园形态分析 | 第58-78页 |
4.2.1 功能分区 | 第59-64页 |
4.2.2 空间结构 | 第64-72页 |
4.2.3 空间序列 | 第72-74页 |
4.2.4 轴线关系 | 第74-76页 |
4.2.5 道路及景观的几何关系 | 第76-78页 |
第5章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