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本文主要英文缩写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杂交水稻 | 第13页 |
1.2 氮素利用效率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 作物氮素营养效率的指标 | 第14-16页 |
1.4 水稻的氮素营养高效品种的评价 | 第16-17页 |
1.5 水稻的氮素营养效率与产量的联系 | 第17-19页 |
1.6 杂交水稻的配合力研究 | 第19-22页 |
1.6.1 水稻农艺性状与配合力研究 | 第19-22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1 土样采集 | 第23页 |
2.3.2 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3 水稻的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 第24页 |
2.3.4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2.4.1 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2.4.2 数据分析 | 第26-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7页 |
3.1 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1 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产量性状和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 第27-29页 |
3.1.2 水稻不育系及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效应(GCA)和特殊配合力效应(SCA) | 第29-33页 |
3.1.3 水稻不肓系和恢复系及其互作对F1各性状方差的贡献率及遗传率 | 第33-34页 |
3.2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特性的配合力研究 | 第34-42页 |
3.2.1 不同氮素水平下,亲本及其互作效应的氮素积累利用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3.2.2 不同氮素水平下,不育系及恢复系的氮素积累利用转运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分析 | 第35-40页 |
3.2.3 不同氮素水平下,杂交水稻组合的氮素积累利用转运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 参试水稻组合的产量与氮素利用性状的联系 | 第42-47页 |
3.3.1 不同氮素水平下,30 个参试水稻组合的产量与氮素利用性状分析 | 第42-44页 |
3.3.2 参试水稻组合中的审定品种与其他组合的产量性状分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51页 |
4.1 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亲本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1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性状配合力的影响 | 第47页 |
4.1.2 不同施氮水平下影响水稻产量配合力的因素 | 第47-48页 |
4.1.3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性状遗传力的影响 | 第48页 |
4.2 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特性的配合力研究 | 第48-49页 |
4.2.1 不同施氮水平下亲本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特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特性配合力的影响 | 第49页 |
4.3 不同氮素水平下,杂交水稻产量与氮素积累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4.4 不同氮素水平下,审定品种与参试水稻组合的产量性状分析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