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 文献综述第18-32页
        1.3.1 核心概念厘定第18-21页
        1.3.2 国内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相关研究第21-27页
        1.3.3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第27-30页
        1.3.4 简要评述第30-32页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第32-34页
        1.4.1 研究思路第32页
        1.4.2 技术路线第32-34页
        1.4.3 数据来源第34页
    1.5 研究方法第34-36页
        1.5.1 动态平衡分析法第34页
        1.5.2 政策网络分析法第34-35页
        1.5.3 内容分析法第35-36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36-38页
        1.6.1 提出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多重目标平衡的政策价值理念第36页
        1.6.2 提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共同体”的概念第36-37页
        1.6.3 构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运行网络循环过程模型”第37-38页
第2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8-45页
    2.1 政策网络理论的产生第38-39页
        2.1.1 政策网络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第38页
        2.1.2 政策网络理论产生的理论来源第38-39页
    2.2 政策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第39-42页
        2.2.1 政策网络的内涵第39页
        2.2.2 政策网络的特征第39-40页
        2.2.3 政策网络的类型第40-41页
        2.2.4 政策网络的理论流派第41页
        2.2.5 政策网络、政策共同体和政策过程第41-42页
    2.3 政策网络理论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研究中的适用性第42-45页
        2.3.1 政策网络理论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第42-43页
        2.3.2 政策网络理论有助于分析各种政策主体的构成及行为互动第43-44页
        2.3.3 政策网络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运行过程第44-45页
第3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历史沿革与成效第45-69页
    3.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历史沿革第45-55页
        3.1.1 数量平衡政策期(1997-2003年)第45-49页
        3.1.2 数量—质量平衡政策期(2004-2010年)第49-53页
        3.1.3 数量—质量—生态平衡政策期(2011年至今)第53-55页
    3.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构成第55-60页
        3.2.1 中共中央制定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第56-58页
        3.2.2 全国人大制定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法律第58页
        3.2.3 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第58-60页
    3.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积极效果第60-63页
        3.3.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耕地减少第61页
        3.3.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为我国科学用地提供一定的保障第61-62页
        3.3.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相应地带来社会结构的逐步变化第62页
        3.3.4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我国土地管理上的深刻变革第62-63页
        3.3.5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客观上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土地观念第63页
    3.4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的局限性第63-67页
        3.4.1 “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等违法用地现象未根本遏制第63-64页
        3.4.2 “占优补劣”进一步引发生态恶化第64-66页
        3.4.3 “先占后补”继续发酵社会不公第66-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体网络结构分析第69-81页
    4.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体的角色第69-75页
        4.1.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相关主体构成第69-70页
        4.1.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各相关主体的角色定位第70-75页
    4.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行动者类型第75-77页
        4.2.1 政策社群第75-76页
        4.2.2 府际网络第76页
        4.2.3 生产者网络第76页
        4.2.4 专业网络第76-77页
        4.2.5 议题网络第77页
    4.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行动者的关系互动第77-79页
        4.3.1 政策制定过程中网络行动者的互动第77-78页
        4.3.2 政策执行过程中网络行动者的互动第78-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第5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内容分析第81-94页
    5.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内容分析样本的确定和整理第81-87页
        5.1.1 政策内容分析研究设计第81-82页
        5.1.2 政策内容分析样本选择第82页
        5.1.3 政策内容文本分类整理第82-87页
    5.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内容文本编码统计第87-91页
        5.2.1 政策文本编码第87页
        5.2.2 提炼政策内容主题词第87页
        5.2.3 政策主题的频数统计第87-91页
    5.3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内容分析结果第91-93页
        5.3.1 政策主题相对稳定和集中第91页
        5.3.2 “占用耕地”逐渐向“补充耕地”转移第91页
        5.3.3 “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的频数对比变化明显第91页
        5.3.4 补充耕地方式由土地开发向土地复垦、整理和土地整治转变第91-92页
        5.3.5 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第92页
        5.3.6 规制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是突出主题第92页
        5.3.7 土地文化主题逐渐显现第92-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6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运行过程分析第94-102页
    6.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运行网络构成第94页
    6.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运行网络的循环过程第94-101页
        6.2.1 政策议程网络第94-95页
        6.2.2 政策制定网络第95-96页
        6.2.3 政策合法化网络第96-97页
        6.2.4 政策执行网络第97-99页
        6.2.5 政策评估网络第99-100页
        6.2.6 政策调整网络第100-101页
    6.3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7章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102-113页
    7.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02-105页
        7.1.1 多元政策目标的非协调性第102页
        7.1.2 政策内容设计缺陷第102-103页
        7.1.3 政策主体互动不充分第103页
        7.1.4 政策运行公众参与不足第103-104页
        7.1.5 政策执行偏差第104-105页
        7.1.6 政策评估环节缺位第105页
    7.2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问题形成的原因第105-112页
        7.2.1 缺乏对政策问题动态性的认识第105-108页
        7.2.2 政策共同体缺失第108-109页
        7.2.3 政策制定网络结构失衡第109-110页
        7.2.4 政策执行网络未形成合力第110-111页
        7.2.5 政策运行网络的循环阻隔第111-112页
        7.2.6 政策网络规则失范第112页
    7.3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8章 优化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对策建议第113-128页
    8.1 树立“耕地资源政策价值”理念,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第113-114页
        8.1.1 提升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第113页
        8.1.2 实现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合理布局第113-114页
    8.2 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重平衡的政策目标体系第114-116页
        8.2.1 经济平衡目标第114页
        8.2.2 社会平衡目标第114-115页
        8.2.3 生态平衡目标第115页
        8.2.4 文化平衡目标第115-116页
    8.3 组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共同体第116-119页
        8.3.1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共同体构成第116-117页
        8.3.2 充分发挥政策共同体在政策不同阶段的作用第117-118页
        8.3.3 组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共同体的策略机制第118-119页
    8.4 优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网络结构第119-124页
        8.4.1 政策运行网络的应然模式第119-121页
        8.4.2 加强政策制定网络的调整第121页
        8.4.3 平衡政策执行网络第121-122页
        8.4.4 强化政策评估网络的作用第122-124页
    8.5 转变地方政府的行政角色第124-128页
        8.5.1 向组导者角色的转变第124-125页
        8.5.2 向保障者角色的转变第125-126页
        8.5.3 向公利还原者角色的转变第126页
        8.5.4 向长线投资者角色的转变第126-128页
第9章 结论第128-133页
    9.1 研究结论第128-130页
        9.1.1 实现多元政策目标的协调有序是决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未来走向的前提条件第128页
        9.1.2 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是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关键环节第128-129页
        9.1.3 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是扭转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偏差的有效途径第129页
        9.1.4 消除政策运行网络的阻隔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良性循环的基本保障第129-130页
        9.1.5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必然选择第130页
    9.2 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第130页
    9.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3页
附录A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汇总第143-147页
附录B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主题的频数统计表第147-151页
致谢第151-153页
作者简介第153-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间资本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下一篇:人力资源开发视阈下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