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TD-SCDMA网络中的频率分配和扰码分配 | 第13-16页 |
1.2.2 公共控制信号的覆盖控制 | 第16-19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1.3.1 频率和扰码的联合分配 | 第19页 |
1.3.2 逐扇区的立体覆盖控制 | 第19-20页 |
1.3.3 逐扇区簇的立体覆盖控制 | 第20-21页 |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2 TD-SCDMA网络中频率和扰码的联合分配 | 第23-37页 |
2.1 资源分配和干扰模型 | 第23-27页 |
2.1.1 TD-SCDMA系统中的频率资源及其分配约束 | 第23页 |
2.1.2 TD-SCDMA系统中的扰码资源及其分配约束 | 第23-24页 |
2.1.3 扰码族与低复杂度扰码分配 | 第24-25页 |
2.1.4 干信比 | 第25-27页 |
2.2 频率-扰码联合分配问题及其解法 | 第27-31页 |
2.2.1 全网干信比最低的频率-扰码族联合分配JFSFA | 第27-28页 |
2.2.2 JFSFA的二次规划模型 | 第28-30页 |
2.2.3 JFSFA的求解 | 第30-31页 |
2.2.4 扰码选择SCS | 第31页 |
2.2.5 JFSA算法的复杂度 | 第31页 |
2.3 数值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2.3.1 参数设置 | 第32-33页 |
2.3.2 ISR-N与业务密度比的关系 | 第33-34页 |
2.3.3 ISR-U累积概率密度 | 第34-35页 |
2.3.4 ISR-U地理分布 | 第35-36页 |
2.4 结论 | 第36-37页 |
3 逐扇区的立体覆盖控制 | 第37-59页 |
3.1 面向全域接收功率约束的单扇区立体覆盖控制 | 第37-49页 |
3.1.1 系统模型 | 第37-39页 |
3.1.2 接收功率 | 第39页 |
3.1.3 阵列方向图 | 第39-40页 |
3.1.4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0页 |
3.1.5 优化模型 | 第40-41页 |
3.1.6 TCCWPC算法 | 第41-44页 |
3.1.7 数值结果 | 第44-49页 |
3.2 面向边界接收功率约束的单扇区立体覆盖控制 | 第49-57页 |
3.2.1 系统模型 | 第49-50页 |
3.2.2 期望阵列方向图 | 第50页 |
3.2.3 方向图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3.2.4 方向图设计的TCCBPC算法 | 第51-52页 |
3.2.5 算法相关讨论 | 第52-53页 |
3.2.6 数值计算和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3.3 小结 | 第57-59页 |
4 逐扇区簇的立体覆盖控制 | 第59-71页 |
4.1 扇区簇和性能指标 | 第59-61页 |
4.2 扇区簇立体覆盖联合控制的原始优化模型 | 第61页 |
4.3 目标函数弱化和近似优化模型 | 第61-63页 |
4.4 扇区簇立体覆盖联合控制算法 | 第63-66页 |
4.4.1 SDR问题求解 | 第63-64页 |
4.4.2 激励权值恢复 | 第64-65页 |
4.4.3 功率弥补 | 第65-66页 |
4.5 数值结果 | 第66-69页 |
4.5.1 场景与参数设置 | 第66-67页 |
4.5.2 算法收敛性及SIR性能 | 第67页 |
4.5.3 接收功率累积概率分布 | 第67-68页 |
4.5.4 SIR累积概率分布 | 第68-69页 |
4.6 小结 | 第69-7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1-74页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71-73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