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目次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 1 红叶石楠概述 | 第9-10页 |
| 1.1 红叶石楠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1.2 红叶石楠生物和生态学特性 | 第10页 |
| 2 红叶石楠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4页 |
| 2.1 红叶石楠炭疽病 | 第11页 |
| 2.2 红叶石楠叶斑病 | 第11页 |
| 2.3 红叶石楠灰霉病 | 第11-14页 |
| 3 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病害因子 | 第14页 |
| 4 灰霉病防治策略和综合治理 | 第14-18页 |
| 4.1 rDNA-ITS序列在植物病原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4.2 农业防治 | 第16-17页 |
| 4.3 化学防治 | 第17-18页 |
| 4.4 生物防治 | 第18页 |
| 5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红叶石楠灰霉病病源菌分离和鉴定 | 第19-24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1页 |
| 1.1 材料 | 第19页 |
| 1.1.1 试剂 | 第19页 |
| 1.1.2 培养基及其配置 | 第19页 |
| 1.2 方法 | 第19-21页 |
| 1.2.1 灰霉病菌株分离 | 第19页 |
| 1.2.2 形态特征观察 | 第19-20页 |
| 1.2.3 菌丝的培养收集 | 第20页 |
| 1.2.4 DNA提取 | 第20页 |
| 1.2.5 ITS区的扩增 | 第20-21页 |
| 1.2.6 rDNA-ITS序列测定及验证分析 | 第21页 |
| 1.2.7 致病性试验 | 第2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 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 2.2 rDNA-ITS序列测定和分析 | 第23页 |
| 2.3 致病性试验 | 第23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环境因子对红叶石楠灰霉病的影响 | 第24-2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1.1 供试品种及地点 | 第24页 |
| 1.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 1.3 发病情况调查 | 第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红叶石楠灰霉病防治研究 | 第29-3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 1.1 供试菌株及来源 | 第29页 |
| 1.2 室内药剂筛选 | 第29-30页 |
| 1.2.1 供试药剂 | 第29-30页 |
| 1.2.2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 1.3 室外防治试验 | 第30-31页 |
| 1.3.1 有效防治杀菌剂筛选 | 第30-31页 |
| 1.3.2 最佳防治次数研究 | 第3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 2.1 不同药剂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 2.2 室外有效防治杀菌剂 | 第32-33页 |
| 2.3 最佳防治次数 | 第33-35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36-38页 |
| 1 全文总结 | 第36页 |
| 1.1 分离得到红叶石楠灰霉病的病原菌 | 第36页 |
| 1.2 研究环境因子对红叶石楠灰霉病的影响 | 第36页 |
| 1.3 叶石楠灰霉病化学防治研究 | 第36页 |
| 2 讨论与展望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附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