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我国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1页
引言第11-12页
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概述第12-19页
 (一) 个人信息概述第12-14页
  1.个人信息的法律概念第12-13页
  2.个人信息的特点第13-14页
  3.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区别第14页
 (二) 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现状第14-16页
  1.《刑法修正案(七)》出台前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第14-15页
  2.《刑法修正案(七)》出台后我国《刑法》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第15-16页
 (三)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入罪依据第16-19页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第16-17页
  2.入罪的谦抑性分析第17页
  3.对"严而不厉"刑法结构理想模式的追求第17-18页
  4.国际范围内犯罪化经验的借鉴第18-19页
二、我国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认定第19-35页
 (一)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构成分析第19-28页
  1.两罪的犯罪客体第19-21页
  2.两罪的犯罪客观方面第21-24页
  3.犯罪主体第24-27页
  4.犯罪主观方面第27-28页
 (二) "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犯罪认定应注意的问题第28-35页
  1.罪与非罪的认定第28-30页
  2.此罪与彼罪的认定第30-35页
三、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措施第35-43页
 (一) 健全前置性法律规定第35-36页
 (二) 适时扩张犯罪主体范围第36-37页
 (三) 出台司法解释以明确条文相关词语内第37-38页
  1.明文示例行为方式的类型第37-38页
  2.具体划定犯罪主体范围第38页
  3.确定犯罪对象范围第38页
  4.明确"情节严重"标准第38页
 (四) 科学设置法定刑第38-39页
 (五) 完善个人信息刑法保护体系第39-43页
  1.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第40-41页
  2.不正当披露个人信息行为第41-42页
  3.非法使用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第46-49页
后记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占有》的叙事策略研究
下一篇:行政立法成本与效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