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s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总体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及研究总体思路 | 第16-17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概述 | 第18-29页 |
2.1 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 第18-24页 |
2.1.1 信仰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提出 | 第19-20页 |
2.1.3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4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的区别 | 第21-24页 |
2.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 第24-2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涵 | 第24-25页 |
2.2.2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5-29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变化及启示 | 第29-45页 |
3.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 | 第29-31页 |
3.2 1978 年至 1992 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状况 | 第31-35页 |
3.2.1 教育的指导思想增添新内容 | 第31-32页 |
3.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上日程 | 第32页 |
3.2.3 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的确定与改革 | 第32-33页 |
3.2.4 教育内容着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 第33页 |
3.2.5 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33-34页 |
3.2.6 共青团的“助手”、“后备军”作用显著 | 第34页 |
3.2.7 教育方法由注入式转向启发式,注重实践教育 | 第34-35页 |
3.3 1992 年至 200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信仰教育状况 | 第35-37页 |
3.3.1 教育指导思想的重点突出 | 第35页 |
3.3.2 确定了“两课”课改新方案 | 第35-36页 |
3.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 第36页 |
3.3.4 教育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 | 第36页 |
3.3.5 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 第36-37页 |
3.3.6 教育方式方法呈现多渠道、多层次性 | 第37页 |
3.3.7 共青团的辅助作用显著增强 | 第37页 |
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状况 | 第37-41页 |
3.4.1 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 第38页 |
3.4.2 确定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战略任务 | 第38页 |
3.4.3 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 第38-39页 |
3.4.4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 | 第39-40页 |
3.4.5 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重点 | 第40页 |
3.4.6 党团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凸显 | 第40-41页 |
3.5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对今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启示 | 第41-45页 |
3.5.1 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 第41-42页 |
3.5.2 信仰教育必须始终紧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 | 第42页 |
3.5.3 信仰教育必须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根本内容 | 第42-43页 |
3.5.4 信仰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第43页 |
3.5.5 信仰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 第43-44页 |
3.5.6 信仰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 第44-45页 |
第4章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5-60页 |
4.1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5-50页 |
4.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主客观上同时被弱化 | 第46页 |
4.1.2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偏离既定目标 | 第46-47页 |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要求不符 | 第47页 |
4.1.4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 | 第47-48页 |
4.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 第48-49页 |
4.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载体形式单一 | 第49-50页 |
4.2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0-60页 |
4.2.1 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 第50-52页 |
4.2.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职能缺失和机制体制的瓶颈 | 第52-55页 |
4.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缺乏 | 第55-56页 |
4.2.4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56-58页 |
4.2.5 新兴载体——网络载体的异化发展 | 第58-60页 |
第5章 当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 第60-74页 |
5.1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阵地作用 | 第60-65页 |
5.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 第60-61页 |
5.1.2 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念 | 第61-63页 |
5.1.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 第63-64页 |
5.1.4 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信仰教育功能 | 第64页 |
5.1.5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仰教育主渠道作用 | 第64-65页 |
5.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为信仰教育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 第65-67页 |
5.2.1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管理系统化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第65-66页 |
5.2.2 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 | 第66-67页 |
5.3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环境育人的渗透性 | 第67-70页 |
5.3.1 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67-68页 |
5.3.2 营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的和谐的文化环境 | 第68-69页 |
5.3.3 重视家庭美德建设,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 | 第69页 |
5.3.4 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69-70页 |
5.4 积极拓展、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 第70-74页 |
5.4.1 努力构建合力信仰教育机制 | 第70-71页 |
5.4.2 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 第71页 |
5.4.3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比重 | 第71-72页 |
5.4.4 积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