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古隆起东侧马家沟组中组合沉积微相及有利储层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8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16页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16-18页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18-23页
    2.1 构造—沉积背景第18-20页
    2.2 小层划分对比第20-23页
第3章 沉积微相第23-36页
    3.1 沉积相标志第23-26页
        3.1.1 颜色标志第23页
        3.1.2 岩性标志第23-24页
        3.1.3 构造标志第24-25页
        3.1.4 古生物标志第25-26页
    3.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第26-28页
    3.3 沉积微相展布规律第28-35页
        3.3.1 马五~(10)亚段第28-30页
        3.3.2 马五~9亚段第30-31页
        3.3.3 马五~8亚段第31-32页
        3.3.4 马五~7亚段第32-33页
        3.3.5 马五~6亚段第33-34页
        3.3.6 马五~5亚段第34-35页
    3.4 沉积相模式第35-36页
第4章 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第36-43页
    4.1 储层特征第36-40页
        4.1.1 岩石学特征第36-37页
        4.1.2 储层物性特征第37-38页
        4.1.3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第38-39页
        4.1.4 孔喉结构第39-40页
    4.2 成岩作用第40-43页
        4.2.1 成岩作用类型第40-41页
        4.2.2 成岩演化阶段第41-43页
第5章 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第43-50页
    5.1 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第43-45页
    5.2 成岩作用的控制作用第45-48页
    5.3 有利勘探区预测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钠法从脱硅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
下一篇:川滇块体内理塘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地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