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法从脱硅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粉煤灰简介 | 第10-11页 |
1.1.1 粉煤灰的形成 | 第10页 |
1.1.2 粉煤灰的组成 | 第10-11页 |
1.1.3 粉煤灰的分类 | 第11页 |
1.2 粉煤灰综合利用 | 第11-15页 |
1.2.1 粉煤灰的传统利用 | 第11-12页 |
1.2.2 用粉煤灰合成 4A 分子筛 | 第12-13页 |
1.2.3 制备复合材料 | 第13-14页 |
1.2.4 提取矿物高值化利用 | 第14-15页 |
1.3 铝土矿的国家背景 | 第15-16页 |
1.4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工艺 | 第16-20页 |
1.4.1 石灰石烧结法 | 第16-17页 |
1.4.2 碱石灰烧结法提取氧化铝 | 第17页 |
1.4.3 酸法提取氧化铝 | 第17-18页 |
1.4.4 酸碱联合法 | 第18-19页 |
1.4.5 高温烧结-微波辐射法 | 第19-20页 |
1.5 赤泥的污染问题 | 第20-21页 |
1.6 氧化铝产品 | 第21-22页 |
1.7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8页 |
1.7.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1.7.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7.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7.4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7.5 创新点 | 第25-28页 |
2. 脱硅灰提取氧化铝实验设计 | 第28-40页 |
2.1 主要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28-29页 |
2.2 主要设备 | 第2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9-40页 |
2.3.1 粉煤灰预脱硅 | 第29-31页 |
2.3.2 生料的配制 | 第31页 |
2.3.3 熟料烧结设计 | 第31-32页 |
2.3.4 溶出设计 | 第32-35页 |
2.3.5 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3. 烧结条件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0-48页 |
3.1 碱比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 烧结时间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 烧结温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4. 溶出条件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8-58页 |
4.1 单因素对溶出率影响 | 第48-52页 |
4.1.1 溶出时间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2 烧碱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3 液固比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4 碳碱对溶出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3 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8页 |
5. 高温低钠氧化铝的制备探索 | 第58-62页 |
5.1 碳分法制备氢氧化铝 | 第58页 |
5.2 高温低钠氧化铝的制备 | 第58-61页 |
5.2.1 焙烧预处理制备高温低钠氧化铝 | 第58-59页 |
5.2.2 原料加入氟化铵烧结制备高温低钠氧化铝 | 第59-60页 |
5.2.3 原料加入醋酸洗涤制备高温低钠氧化铝 | 第60-61页 |
5.3 小结 | 第61-62页 |
6.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过程中镓铝的分离 | 第62-70页 |
6.1 实验原理 | 第62页 |
6.2 主要原料 | 第62-63页 |
6.3 实验过程 | 第63-64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64-68页 |
6.4.1 标准曲线 | 第64页 |
6.4.2 碳分时间对碳分的影响 | 第64-66页 |
6.4.3 通入 CO2流速对碳分的影响 | 第66-67页 |
6.4.4 反应温度对碳分的影响 | 第67-68页 |
6.5 小结 | 第68-7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