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0-19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要求 | 第10-11页 |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简介 | 第11-12页 |
1.3.3 复合型正极材料 | 第12-19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3 锂离子电池球形正极材料 LiNi_(0.5)Mn_(0.3)Co_(0.2)O_2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1 前驱体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2 LiNi_(0.5)Mn_(0.3)Co_(0.2)O_2的制备 | 第23页 |
2.4 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 第23-25页 |
2.4.1 镍锰钴元素比例分析 | 第23-24页 |
2.4.2 粒度分析 | 第24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4-25页 |
2.4.4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2.5.1 扣式电池的制备 | 第25页 |
2.5.2 充放电测试 | 第25-26页 |
2.5.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26页 |
2.5.4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6-27页 |
第3章 前驱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7-43页 |
3.1 转速对前驱体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 浓度对前驱体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 pH 对前驱体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 温度对前驱体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 进液速度对材料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3.6 氨水浓度对粒度分布及组成的影响 | 第35-37页 |
3.7 反应时间对材料性质的影响 | 第37-38页 |
3.8 最佳工艺获得的前驱体的物理化学性能 | 第38-4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LiNi_(0.5)Mn_(0.3)Co_(0.2)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3-54页 |
4.1 配锂量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43-47页 |
4.2 煅烧温度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47-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LiNi_(0.5)Mn_(0.3)Co_(0.2)O_2的掺杂改性 | 第54-78页 |
5.1 Ti~(4+)的掺杂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54-59页 |
5.2 Mg~(2+)的掺杂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59-63页 |
5.3 F-的掺杂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63-68页 |
5.4 Ti~(4+)和 F-的复合掺杂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68-72页 |
5.5 Mg~(2+)和 F-的复合掺杂对 LiNi_(0.5)Mn_(0.3)Co_(0.2)O_2性能影响研究 | 第72-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