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状况分析 | 第14-17页 |
(一) 高校的不断扩招 | 第14页 |
(二) 专业性结构矛盾 | 第14-15页 |
(三) 不同学历、层次、性别的毕业生的竞争 | 第15页 |
(四) 就业需求的区域差距 | 第15页 |
(五) 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 第15-17页 |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 第17-28页 |
(一) 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 第17-19页 |
1. 经济增长速度与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不一致 | 第17页 |
2. 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 第17-18页 |
3. 区域经济发展有差异 | 第18-19页 |
(二) 相关制度、法规不完善 | 第19-20页 |
1. 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19页 |
2.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19-20页 |
3. 大学生就业市场监察、规范欠缺 | 第20页 |
(三) 高等教育自身的弊端 | 第20-22页 |
1. 高等教育规模盲目扩大 | 第20-21页 |
2.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对应 | 第21页 |
3. 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21-22页 |
4. 高等学校就业信息网络不健全 | 第22页 |
(四)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片面 | 第22-23页 |
1. 过分关注文凭 | 第22-23页 |
2.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 第23页 |
3. 存在歧视现象 | 第23页 |
(五) 大学生就业素质有待提高 | 第23-28页 |
1. 就业能力欠缺 | 第23-24页 |
2. 就业心理不良 | 第24-25页 |
3. 就业观念偏差 | 第25-26页 |
4. 就业诚信缺失 | 第26-28页 |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实施对策 | 第28-44页 |
(一) 强化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和职能 | 第28-35页 |
1. 发展国民经济,调控经济结构 | 第28-29页 |
2. 建立就业运行新机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 第29-30页 |
3. 紧跟市场信息,引导和调控高等教育 | 第30-32页 |
4. 制定就业鼓励政策和完善就业法规 | 第32-33页 |
5. 加强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职能 | 第33页 |
6. 强化政府监督功能 | 第33-35页 |
(二) 探索教育实施部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和方法 | 第35-38页 |
1.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 第35页 |
2. 建设就业指导梯队 | 第35-36页 |
3. 系统就业指导课程 | 第36-37页 |
4.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 | 第37-38页 |
5.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 第38页 |
(三) 增强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使之转变用人理念 | 第38-40页 |
1. 树立科学用人观 | 第38-39页 |
2. 建立公平人才录用机制 | 第39-40页 |
3. 积极提供实践机会和需求信息 | 第40页 |
(四) 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并注重素质提升 | 第40-44页 |
1. 从国家大局出发,树立为人民服务理想 | 第40-41页 |
2. 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 第41页 |
3. 确定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第41页 |
4. 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 第41-42页 |
5. 重视毕业实习,掌握应聘技巧 | 第42页 |
6. 加强自我创业意愿 | 第42-43页 |
7. 规避就业风险,提高就业层次 | 第43页 |
8.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