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光催化技术的概述 | 第9-10页 |
1.3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第10-12页 |
1.3.1 模板法 | 第10-11页 |
1.3.2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 | 第11页 |
1.3.3 浓碱水热法 | 第11-12页 |
1.4 水热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反应机理 | 第12-13页 |
1.5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改性方法 | 第13-16页 |
1.5.1 染料光敏化 | 第13-14页 |
1.5.2 半导体复合 | 第14-15页 |
1.5.3 贵金属沉积 | 第15页 |
1.5.4 非金属掺杂 | 第15-16页 |
1.5.5 金属掺杂 | 第16页 |
1.6 石墨烯的发现及其性质 | 第16-17页 |
1.7 石墨烯在修饰二氧化钛光催化剂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8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2 样品的制备方案 | 第22-25页 |
2.2.1 二氧化钛纳米管(NTN)的制备方案及实验流程图 | 第22-23页 |
2.2.2 氧化石墨(GO)和石墨烯(RGO)的制备实验流程图 | 第23-24页 |
2.2.3 复合材料(RGO-NTN)的合成及实验流程图 | 第24-25页 |
2.3 样品的表征 | 第25-29页 |
2.3.1 热重测试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26页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26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2.3.6 拉曼光谱 | 第27页 |
2.3.7 X-射线衍射 | 第27页 |
2.3.8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测试 | 第27页 |
2.3.9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第3章 水热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及光催化性能究 | 第29-38页 |
3.1 样品测试表征 | 第29-37页 |
3.1.1 样品的傅立叶红外测试表征 | 第29-30页 |
3.1.2 样品的 XRD 表征 | 第30-31页 |
3.1.3 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31-32页 |
3.1.4 样品的扫描电镜测试表征 | 第32页 |
3.1.5 样品的透射电镜测试表征 | 第32-35页 |
3.1.6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测试表征 | 第35-36页 |
3.1.7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36-37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合成 | 第38-57页 |
4.1 氧化石墨、石墨烯样品的表征 | 第38-42页 |
4.1.1 样品的傅立叶红外分析 | 第38-39页 |
4.1.2 样品的 XRD 分析 | 第39-40页 |
4.1.3 样品的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4.1.4 样品的 SEM 表征 | 第41-42页 |
4.1.5 样品的 TEM 表征 | 第42页 |
4.2 三种不同前驱体组合方式制备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催化剂 | 第42-48页 |
4.2.1 样品的傅立叶红外表征 | 第43-44页 |
4.2.2 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44-45页 |
4.2.3 样品的 TEM 表征 | 第45-47页 |
4.2.4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47-48页 |
4.2.5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8页 |
4.3 不同比例石墨烯-二氧化钛的催化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8-55页 |
4.3.1 样品的傅立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49-50页 |
4.3.2 样品的 XRD 表征 | 第50页 |
4.3.3 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50-52页 |
4.3.4 样品的 TEM 表征 | 第52-54页 |
4.3.5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54-55页 |
4.3.6 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