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3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公民性品格的历史嬗变与近代法治进程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制下的公民性品格 | 第13-16页 |
第二节 近代西方法治的萌芽与公民性品格的转变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与公民性品格的新发展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公民性品格缺失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危机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 第21-24页 |
第二节 转型期的法治秩序危机 | 第24-30页 |
一、 权力制约不力、公信力衰退 | 第25-27页 |
二、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权利保护机制乏力 | 第27-28页 |
三、 价值冲突加剧、非理性情绪凸显 | 第28-30页 |
四、 丛林秩序征兆初露、法律权威遭遇挑战 | 第30页 |
第三节 “制度化”进路的困顿与公民的“不在场” | 第30-35页 |
一、 法治秩序危机:“制度化”进路的后遗症 | 第31-32页 |
二、 公民“不在场”的行为失范 | 第32-33页 |
三、 公民性品格缺失与“无主体”的秩序 | 第33页 |
四、 公民精神不足与规则‐理念的游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中国公民性品格缺失的历史根源与现实因素 | 第35-40页 |
第一节 公民性品格缺失的历史根源 | 第35-37页 |
一、 中国政治结构的制约 | 第35-36页 |
二、 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公民性品格缺失的现实瓶颈 | 第37-40页 |
一、 “人民”与“群众”的政治定位和整体化表达 | 第37-38页 |
二、 公民意识与理性精神的缺乏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公民性品格塑造:法治秩序建构的主体要素与根本支撑 | 第40-47页 |
第一节 以宪政法治观推进“人民政治”转向“公民政治”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开放公民的民主 参与平台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摆脱传统意识桎梏,提升公民意识与品格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释放公民精神的活力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