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综述一 布鲁氏菌病外膜蛋白及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 布鲁氏菌病免疫抗原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1 第一组外膜蛋白 | 第15-16页 |
1.2 第二组外膜蛋白 | 第16页 |
1.3 第三组外膜蛋白 | 第16-17页 |
2 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2.1 病原学检测 | 第17-18页 |
2.1.1 布鲁氏菌病病原的分离培养 | 第17页 |
2.1.2 PCR技术 | 第17-18页 |
2.2 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18-21页 |
2.2.1 凝集试验 | 第18页 |
2.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18-19页 |
2.2.3 胶体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 | 第19-21页 |
综述二 莱姆病外膜蛋白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1 伯氏疏螺旋体具有抗原性的外膜蛋白 | 第21-23页 |
1.1 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 | 第21-22页 |
1.2 莱姆病螺旋体外膜蛋白C(OspC) | 第22页 |
1.3 伯氏疏螺旋体膜脂蛋白A(BmpA) | 第22页 |
1.4 鞭毛蛋白(FlaB/FlaA) | 第22-23页 |
1.5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VlsE | 第23页 |
2 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 | 第23-27页 |
2.1 病原学检测 | 第23页 |
2.1.1 直接检测法 | 第23页 |
2.1.2 病原的分离培养法 | 第23页 |
2.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3页 |
2.3 血清学检测 | 第23-25页 |
2.3.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24页 |
2.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4页 |
2.3.3 免疫蛋白印迹实验(WB) | 第24页 |
2.3.4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 第24-25页 |
2.4 新方法 | 第25-27页 |
2.4.1 蛋白质芯片技术 | 第25页 |
2.4.2 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SPR)技术和半导体量子点荧光免疫分析(QDsFIA)技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64页 |
实验一 布鲁氏菌病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第27-44页 |
摘要 | 第27-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1.1 材料 | 第28页 |
1.1.1 菌株与血清 | 第28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1.2 方法 | 第28-33页 |
1.2.1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第28-30页 |
1.2.2 胶体金探针的制备及试纸条的组装 | 第30-32页 |
1.2.3 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 | 第32-33页 |
2 结果 | 第33-41页 |
2.1 重组抗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Westernblot鉴定 | 第33-35页 |
2.2 布鲁氏菌外膜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Blot分析 | 第35-36页 |
2.3 ELISA重组蛋白活性鉴定 | 第36-37页 |
2.4 不同粒径的金颗粒制备 | 第37页 |
2.5 胶体金的表征 | 第37-38页 |
2.6 SPA与胶体金结合的最佳pH及最佳标记量 | 第38页 |
2.7 各种耗材优化的最佳条件 | 第38-39页 |
2.8 NC膜上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 | 第39-40页 |
2.9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 | 第40-41页 |
2.9.1 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结果 | 第40页 |
2.9.2 特异性检测 | 第40页 |
2.9.3 敏感性检测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3.1 筛选出的抗原蛋白优势 | 第41页 |
3.2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在布病上的应用 | 第41-42页 |
3.3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优化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 第42-44页 |
实验二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胶体金试纸条的制备 | 第44-64页 |
摘要 | 第4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4页 |
1.1 材料 | 第45-46页 |
1.1.1 菌株、质粒与血清 | 第45页 |
1.1.2 试剂 | 第45页 |
1.1.3 仪器 | 第45-46页 |
1.2 方法 | 第46-54页 |
1.2.1 伯氏疏螺旋体OspA/BmpA/OspC基因的克隆和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6-48页 |
1.2.2 pET-30a(+)-OspA/BmpA及pET-28a(+)-OspC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48-49页 |
1.2.3 莱姆螺旋体重组外膜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第49-50页 |
1.2.4 重组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 | 第50-51页 |
1.2.5 pET-30a-OspA及pET-30a-BmpA融合蛋白抗血清的制备 | 第51-53页 |
1.2.6 莱姆病螺旋体快速诊断试纸条的制备 | 第53-54页 |
2 结果 | 第54-62页 |
2.1 莱姆外膜基因的扩增 | 第54-55页 |
2.2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55-56页 |
2.3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及鉴定 | 第56-58页 |
2.4 莱姆病螺旋体蛋白在大肠杆菌DE3中的表达 | 第58-59页 |
2.5 血清抗体效价的检测 | 第59-60页 |
2.5.1 琼脂扩散结果 | 第59-60页 |
2.6 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 第60-61页 |
2.6.1 Dot-ELISA检测结果 | 第60页 |
2.6.2 融合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Blot分析 | 第60-61页 |
2.7 莱姆病螺旋体抗原最佳包被浓度 | 第61页 |
2.8 莱姆病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2.8.1 特异性 | 第61-62页 |
2.8.2 敏感性 | 第62页 |
2.8.3 重复性 | 第62页 |
2.8.4 临床样本检测 | 第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3.1 OspA蛋白与BmpA蛋白在莱姆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3.2 莱姆病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第63-64页 |
溶液配制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结论 | 第7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