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5页 |
1 芋螺毒素研究进展概况 | 第8-18页 |
1.1 芋螺简介 | 第8-9页 |
1.2 芋螺毒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9-17页 |
1.2.1 根据信号肽序列分类 | 第9-15页 |
1.2.2 根据芋螺毒素作用在生物体内不同靶位点分类 | 第15-17页 |
1.3 芋螺毒素的应用前景及潜在的开发价值 | 第17-18页 |
2 天然态芋螺毒素化学合成的研究 | 第18-25页 |
2.1 芋螺毒素线性肽的合成 | 第18-20页 |
2.2 芋螺毒素线性肽二硫键的形成 | 第20-24页 |
2.2.1 一步氧化及多步氧化 | 第20-22页 |
2.2.2 氧化折叠过程中影响产率的因素 | 第22-23页 |
2.2.3 芋螺毒素氧化折叠前景 | 第23-24页 |
2.3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部分 | 第25-5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1 试剂 | 第25-26页 |
1.2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36页 |
2.1 芋螺毒素LVMA的合成 | 第26-29页 |
2.1.1 芋螺毒素LvMA合成原理 | 第27-28页 |
2.1.2 多肽的完全合成 | 第28页 |
2.1.3 LvMA在ABI433A上的合成操作步骤 | 第28页 |
2.1.4 树脂肽裂解反应 | 第28-29页 |
2.2 合成线性肽的纯化 | 第29页 |
2.3 质谱分析鉴定 | 第29页 |
2.4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研究 | 第29-31页 |
2.4.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2 不同温度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0页 |
2.4.3 不同添加剂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4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后分析鉴定 | 第31页 |
2.5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研究 | 第31-32页 |
2.5.1 碘(I2)氧化 | 第31-32页 |
2.5.2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后分析鉴定 | 第32页 |
2.6 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的研究 | 第32-34页 |
2.6.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3页 |
2.6.2 不同GSSG/GSH的添加对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3-34页 |
2.6.3 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后分析鉴定 | 第34页 |
2.7 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的研究 | 第34-36页 |
2.7.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4-36页 |
2.7.2 不同氧化时间对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6页 |
2.7.3 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后分析鉴定 | 第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46页 |
3.1 芋螺毒素线性肽的合成与纯化 | 第36-39页 |
3.2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结果 | 第39-42页 |
3.2.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2 不同温度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0页 |
3.2.3 不同添加剂对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4 芋螺毒素LvMA的质谱结果 | 第42页 |
3.3 芋螺毒素LvMa氧化折叠结果 | 第42-43页 |
3.4 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结果 | 第43-45页 |
3.4.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2 不同GSSG/GSH的添加对芋螺毒素LvMAa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结果 | 第45-46页 |
3.5.1 不同缓冲液对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 不同氧化时间对芋螺毒素LvMAb氧化折叠的影响 | 第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