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生与死--论佛教的自杀观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导论第8-17页
 一、现代社会的自杀情况第8-9页
 二、关于自杀的定义及其特点第9-10页
 三、自杀行为的分类第10页
 四、自杀行为的理论解释第10-13页
  (一) 西方自杀理论的创始者和理论基础第10-12页
  (二) 自杀行为的社会学理论第12页
  (三) 自杀行为的心理学理论第12-13页
  (四) 自杀行为的非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第13页
  (五) 自杀行为的生物医学理论第13页
 五、西方文化对于自杀行为的基本认识第13-14页
 六、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第14-17页
  (一) 研究现状第14-15页
  (二) 研究目的第15页
  (三) 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佛教的生命观和死亡观第17-28页
 一、佛学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第17-19页
 二、生命的组成和循环路径——五蕴、十二因缘第19-22页
 三、推动生命轮回的力量——业力论第22-24页
 四、佛教的生命灵魂观——不一不异的轮回主体第24-26页
 五、生命死亡之过程第26-28页
第三章、佛教关于自杀行为的理论第28-43页
 一、佛教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第28-29页
 二、佛教以"人身殊胜,人身难得"开显生命极其珍贵第29-31页
 三、化解自杀行为的独特的佛教医学理论第31-43页
  (一) 佛教医学概述及和中医的联系第31-32页
  (二) 论独特的"根—识—尘"的整体结构第32-43页
   1、六尘——自然与社会层面的佛教医学第33-37页
   2、六识——心理层面的佛教医学第37-40页
   3、六根——生物层面的佛教医学第40-43页
第四章、化解自杀的佛教医学实践第43-49页
 一、现代医学对于自杀行为的主要干预模式第43页
 二、殊胜的治疗实践体系第43-49页
  (一) 具五缘——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外在因素第44页
  (二) 呵五欲——对人性本能欲望的制约第44-45页
  (三) 弃五盖——对人负面面情绪的调控第45-46页
  (四) 调五事——治疗身心疾病的具体要则第46-47页
  (五) 行五法——治疗疾病所需要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第47-49页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后记第54-55页
附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以广西天等县团乐和驮堪岩溶小流域为例
下一篇:许渊冲三美理论视角下的诗型广告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