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1章 物权变动模式概述 | 第16-35页 |
1.1 物权变动模式的内涵 | 第16-17页 |
1.2 物权行为理论 | 第17-21页 |
1.2.1 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 | 第17-19页 |
1.2.2 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 第19-21页 |
1.3 主要物权变动模式之考察 | 第21-35页 |
1.3.1 英美模式 | 第21-25页 |
1.3.2 法日模式 | 第25-28页 |
1.3.3 德国模式 | 第28-29页 |
1.3.4 荷韩模式 | 第29-32页 |
1.3.5 比较考察的结论 | 第32-35页 |
第2章 冲突规范适用中的区分原则 | 第35-43页 |
2.1 区分原则的国际私法意义 | 第35-37页 |
2.2 不同模式的立场 | 第37-40页 |
2.2.1 德国模式 | 第37-38页 |
2.2.2 法日模式 | 第38-40页 |
2.2.3 其他模式 | 第40页 |
2.3 我国法律的立场 | 第40-43页 |
第3章 英德模式之差异与抽象原则 | 第43-52页 |
3.1 两种哲学影响下的模式差异 | 第43-47页 |
3.1.1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与英美模式 | 第44-45页 |
3.1.2 德国理性主义哲学与德国模式 | 第45-47页 |
3.2 物权合意独立性视角下的抽象原则 | 第47-52页 |
3.2.1 作为意思表示存在公设的自由意志 | 第47-49页 |
3.2.2 抽象原则的合理性辨析 | 第49-50页 |
3.2.3 从违约责任处理方式看抽象原则不同立场 | 第50-52页 |
第4章 国际经贸视野下的我国物权变动模式 | 第52-71页 |
4.1 物权变动模式选择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52-63页 |
4.1.1 违约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53-54页 |
4.1.2 物权变动模式的博弈论分析 | 第54-63页 |
4.2 国际贸易公约中处分权性质的界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63-67页 |
4.3 法律选择自由与完善我国相关法律的必要性及途径 | 第67-70页 |
4.4 国际贸易实践中物权变动模式分析的一般结论 | 第70-71页 |
第5章 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两难处境 | 第71-85页 |
5.1 两难处境现状 | 第71-74页 |
5.2 两难处境成因 | 第74-78页 |
5.2.1 区分原则的回归与意思主义模式的摒弃 | 第74-75页 |
5.2.2 欧陆理性主义与美国实用主义的先后影响 | 第75-77页 |
5.2.3 实践论辩视野下的基本信念差异 | 第77-78页 |
5.2.4 中国特色的债权形式主义 | 第78页 |
5.3 两难处境本质 | 第78-81页 |
5.4 两难处境出路 | 第81-85页 |
5.4.1 实证分析的选择 | 第82-83页 |
5.4.2 经验解读的结论 | 第83-85页 |
第6章 走出两难处境的逻辑和经验分析 | 第85-105页 |
6.1 实践论辩层面的基础 | 第85-90页 |
6.1.1 摒弃自然主义和直觉主义 | 第85-86页 |
6.1.2 建构理性的法学论辩平台 | 第86-88页 |
6.1.3 遵守共同的实体前提 | 第88-90页 |
6.2 社会交易经验方面的前见 | 第90-105页 |
6.2.1 主要国家立法沿革之考察 | 第91-94页 |
6.2.2 我国交易习惯之体认 | 第94-102页 |
6.2.3 网络交易模式之解析 | 第102-105页 |
结论 | 第105-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作者简介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