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1-12页 |
1.2.1 教学方式 | 第11-12页 |
1.2.2 教学空间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关于国内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关于国外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关于本论文的研究 | 第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范围和创新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中外艺术教育与教学空间发展概况 | 第18-25页 |
2.1 西方不同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空间发展 | 第18-21页 |
2.1.1 以宣扬宗教为目的的艺术教育教学空间。 | 第18页 |
2.1.2 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艺术教学空间 | 第18-19页 |
2.1.3 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的艺术教学空间 | 第19-20页 |
2.1.4 以培养多元化多层次人才为目的的艺术教学空间 | 第20-21页 |
2.2 西方不同教学目的与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空间发展 | 第21-24页 |
2.2.1 依托书院教学方式下的美术教学空间 | 第21-22页 |
2.2.2“五四”思潮影响下的美术教学空间 | 第22页 |
2.2.3 前苏联教学模式影响下的美术教学空间 | 第22-23页 |
2.2.4 二十世纪末教学改革影响下的美术教学空间 | 第23页 |
2.2.5 新形势下的美术教学空间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2.3 美术教学空间发展演变机制 | 第24-25页 |
2.3.1 教学空间转变的一般特征 | 第24页 |
2.3.2 教学空间转变的驱动力 | 第24-25页 |
3 教学空间与教学方式内在联系研究 | 第25-34页 |
3.1 美术学院教学方式研究 | 第25-28页 |
3.1.1 教学方式基本分类 | 第25-27页 |
3.1.1.1 传统讲授教学方式 | 第25-26页 |
3.1.1.2 工作室教学方式 | 第26页 |
3.1.1.3 实验室教学方式 | 第26页 |
3.1.1.4 讨论式教学方式 | 第26-27页 |
3.1.2 教学方式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3.2 美术学院教学空间研究 | 第28-34页 |
3.2.1 美术学院现有教学楼基本类型 | 第28-31页 |
3.2.1.1 实验室教学方式为主的纯艺术教学空间 | 第29-30页 |
3.2.1.2 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开放式的设计类教学空间 | 第30-31页 |
3.2.3 受教学方式转变影响下的教学空间发展趋势 | 第31-34页 |
3.2.3.1 开放的整体空间 | 第32页 |
3.2.3.2 复合功能的交通空间 | 第32页 |
3.2.3.3 中庭和庭院设计 | 第32-33页 |
3.2.3.4 作为一种媒介的学习空间 | 第33-34页 |
4 教学空间设计研究----以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楼为例 | 第34-51页 |
4.1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空间研究 | 第34-44页 |
4.1.1 教学楼内空间功能分析 | 第34页 |
4.1.2 各功能要素空间比例划分 | 第34-36页 |
4.1.3 空间的组合 | 第36-39页 |
4.1.3.1 人的密度与空间组合的关系 | 第37-38页 |
4.1.3.2 交通动线与组合关系 | 第38-39页 |
4.1.4 教学楼各功能要素内部空间研究 | 第39-43页 |
4.1.4.1 交往空间 | 第39-41页 |
4.1.4.2 讲授式教学空间 | 第41-42页 |
4.1.4.3 工作室教学空间 | 第42-43页 |
4.1.4.4 实验室教学空间 | 第43页 |
4.1.5 空间细节设计 | 第43-44页 |
4.2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空间改造策略 | 第44-51页 |
4.2.1 调整各功能区所占比例和组合方式 | 第45页 |
4.2.2 对各功能要素内部空间尺度组合深化设 | 第45-49页 |
4.2.3 空间细节设计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