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运动副磨损间隙的柔性机构动力学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柔性多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间隙运动副磨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考虑间隙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18-32页 |
2.1 旋转运动副间隙模型 | 第18-21页 |
2.1.1 旋转运动副间隙矢量模型 | 第19页 |
2.1.2 旋转运动副间隙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2.2 间隙运动副接触碰撞力模型 | 第21-24页 |
2.2.1 间隙运动副法向碰撞力模型 | 第22-23页 |
2.2.2 间隙运动副切向摩擦力模型 | 第23-24页 |
2.3 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4-29页 |
2.3.1 柔性构件位形描述 | 第24-26页 |
2.3.2 考虑间隙的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26-29页 |
2.4 磨损计算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2.4.1 Archard磨损模型 | 第29页 |
2.4.2 磨损动态计算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含间隙多体机构运动副磨损特性研究 | 第32-50页 |
3.1 间隙运动副摩擦磨损概述 | 第32-35页 |
3.1.1 磨损过程概述 | 第32-33页 |
3.1.2 磨损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33-35页 |
3.2 柔性动力学和磨损的耦合计算 | 第35-36页 |
3.3 间隙对旋转副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1 间隙个数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间隙大小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 柔性和接触刚度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0-45页 |
3.4.1 构件柔性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2 接触刚度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2-45页 |
3.5 驱动和摩擦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5-49页 |
3.5.1 驱动速度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2 摩擦系数对间隙旋转铰磨损特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含磨损间隙的机构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50-62页 |
4.1 磨损后副元素表面轮廓重构 | 第50-53页 |
4.2 磨损间隙对机构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1 磨损间隙对机构位移响应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2 磨损间隙对机构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磨损间隙对机构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磨损行为周期性分析 | 第56-59页 |
4.3.1 磨损间隙对接触力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第二周期磨损特性分析 | 第57-59页 |
4.4 磨损间隙对机构可靠性影响 | 第59-61页 |
4.4.1 含磨损间隙的机构响应误差分析 | 第59-60页 |
4.4.2 含磨损间隙的机构可靠度分析 | 第60-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和磨损特性实验研究 | 第62-75页 |
5.1 曲柄滑块实验台设计 | 第62-67页 |
5.1.1 实验系统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5.1.2 实验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63-64页 |
5.1.3 驱动系统及调速系统设计 | 第64页 |
5.1.4 实验台检测系统设计 | 第64-65页 |
5.1.5 实验台机械结构设计 | 第65-67页 |
5.2 间隙和驱动对机构动态响应的影响实验研究 | 第67-71页 |
5.2.1 间隙大小对机构动态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2 驱动速度对机构动态响应的影响 | 第69-71页 |
5.3 磨损特性实验研究 | 第71-72页 |
5.3.1 间隙大小对磨损量的影响 | 第71-72页 |
5.3.2 驱动速度对磨损量的影响 | 第72页 |
5.4 磨损间隙对机构运动响应影响实验研究 | 第72-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