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有机更新理论产生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第12-15页 |
·现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性) | 第12-14页 |
·国内实践中存在问题(必要性) | 第14-15页 |
·我国近代历史街区现行保护模式分析 | 第15-18页 |
·整体保护原则 | 第15-16页 |
·持续整治观点 | 第16页 |
·循环保护与更新 | 第16-17页 |
·有机更新理论 | 第17-18页 |
·选择旅顺新市区的原因 | 第18-19页 |
·论文各章提要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有机更新的概念解析 | 第21-39页 |
·有机建筑的概念 | 第21-26页 |
·整体性 | 第21-22页 |
·人性化 | 第22-24页 |
·生命体特征 | 第24-25页 |
·个体间的差异性 | 第25-26页 |
·有机更新理论要素解析 | 第26-28页 |
·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 | 第26-27页 |
·运行规律的有机性 | 第27-28页 |
·循序渐进的更新过程 | 第28页 |
·城市形态演进的内在动力 | 第28-34页 |
·聚集性 | 第28-30页 |
·秩序 | 第30-32页 |
·自然条件的限制 | 第32-34页 |
·城市历史街区形态的重塑策略 | 第34-38页 |
·提高历史街区吸引力与内在凝聚力 | 第35-36页 |
·修补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秩序 | 第36-37页 |
·城市文脉在自然环境中的延伸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旅顺近代历史街区调研与分析 | 第39-74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 第39-49页 |
·旅顺新市区简史 | 第39-40页 |
·横向比较:同时期世界城市设计理念与实践 | 第40-41页 |
·新市区城市结构 | 第41-49页 |
·街区空间的特征与分类 | 第49-55页 |
·街道空间 | 第49-51页 |
·区块内建筑布局方式 | 第51-55页 |
·建筑风貌分类与评价 | 第55-73页 |
·旅顺近代建筑的总体特色概述 | 第59-60页 |
·建筑风格解析 | 第60-71页 |
·建筑历史风貌评价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旅顺近代历史街区发展策略 | 第74-89页 |
·宏观发展布局与自身定位 | 第74-78页 |
·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 | 第74-75页 |
·大连未来发展策略与基本布局 | 第75-76页 |
·旅顺自身发展定位 | 第76-77页 |
·旅顺新市区在旅顺整体发展中的定位于作用 | 第77-78页 |
·旅顺新市区未来发展优势与现状 | 第78-83页 |
·区位优势 | 第78-81页 |
·现状 | 第81-82页 |
·现存问题 | 第82-83页 |
·旅顺新市区未来发展措施与步骤 | 第83-87页 |
·通过土地置换与领养政策解决军事管理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矛盾问题 | 第83-84页 |
·调整现有产业结构 | 第84页 |
·完善市民的生活娱乐设施,创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 第84-85页 |
·具体实施步骤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旅顺近代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试设计 | 第89-143页 |
·城市空间 | 第89-107页 |
·城市结构 | 第90-92页 |
·城市功能分区 | 第92-105页 |
·路网布置 | 第105-106页 |
·节点塑造 | 第106-107页 |
·街道与广场的整治 | 第107-122页 |
·街道空间尺度 | 第107-112页 |
·新市区核心保护区局部改造设计 | 第112-116页 |
·列宁街北部地块内部改造设计 | 第116-122页 |
·建筑形态保护与更新 | 第122-141页 |
·特殊历史风貌聚集区划分 | 第122-131页 |
·建筑形态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 第131-132页 |
·列宁街健康市场市场改造设计 | 第132-138页 |
·天皇净手殿(原炊事机械厂)改造设计 | 第138-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结论 | 第143-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0页 |
图表来源 | 第150-154页 |
附录A 旅顺近代历史街区保护总则 | 第154-157页 |
附录B 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特点汇总 | 第157-162页 |
附录C 旅顺新市区历史建筑名录 | 第162-163页 |
附录D 旅顺新市区历史街区有机更新试设计 | 第163-166页 |
附录E 旅顺近期规划项目基本情况汇总 | 第16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