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8页 |
一、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 第11-14页 |
(一)新媒体的概念 | 第11-13页 |
(二)新媒体的特征 | 第13-14页 |
四、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及影响 | 第18-23页 |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现状 | 第18-19页 |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信息环境的改变 | 第19-21页 |
(一)信息接收的形式由被动转为主动 | 第19-20页 |
(二)信息传播的形态由单一呈现多元 | 第20页 |
(三)信息获取的效率提高且成本降低 | 第20-21页 |
三、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 第21-22页 |
(二)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概述 | 第23-33页 |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二、建国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25-30页 |
(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初步开展阶段 | 第26-27页 |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建完善阶段 | 第27-28页 |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创新阶段 | 第28-30页 |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一)重视理论灌输教育,忽视实践养成教育 | 第30-31页 |
(二)理论研究发展滞后,宣传教育实效性差 | 第31页 |
(三)教育媒介单一陈旧,资源整合协调不力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 第33-42页 |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遇 | 第33-37页 |
(一)海量化信息资源奠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理想之基 | 第33-34页 |
(二)网络化信息平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 第34-35页 |
(三)互动共享性信息传播模式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应用 | 第35-36页 |
(四)信息环境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提高实践教育实效性 | 第36-37页 |
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 | 第37-42页 |
(一)新媒体传播失范对大学生理性价值观的涵化 | 第37-38页 |
(二)信息传播失衡挑战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 第38-39页 |
(三)信息碎片化降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 第39-40页 |
(四)信息传播失控增加危机处理难度和监管难度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42-53页 |
一、强基固本——发挥网络媒介的教育优势 | 第42-44页 |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 第42-43页 |
(二)强化大学虚拟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传播功能 | 第43-44页 |
(三)加强实施学生网上疏导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 | 第44页 |
二、多端同归——创设新兴媒体的教育阵地 | 第44-49页 |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建设和服务保障意识 | 第45-46页 |
(二)组建爱国主义教育型微博、微信等虚拟社区 | 第46-47页 |
(三)开发并且推广下载红色文化题材的手机APP | 第47-48页 |
(四)设立专家型爱国主义教育博客传播权威观点 | 第48-49页 |
三、教学相长——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 第49-50页 |
(一)不断提升教育者的品学素质和媒介素养 | 第49-50页 |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 | 第50页 |
四、规制为要——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 | 第50-53页 |
(一)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构建网络治理模式 | 第51-52页 |
(二)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完善网络预警系统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