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三) 样本介绍 | 第16-18页 |
1. P村概况 | 第16-17页 |
2. G村概况 | 第17-18页 |
(四) 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创新意图 | 第18-2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 写作框架 | 第18-19页 |
3. 创新意图 | 第19-2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 第20-30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1. 乡村 | 第20页 |
2. 美丽乡村 | 第20-21页 |
3. 美丽乡村建设 | 第21-25页 |
4. 元治理 | 第25-26页 |
(二) 理论阐释 | 第26-30页 |
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6-28页 |
2. 多中心治理理论之于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适用性 | 第28-30页 |
二、P村路径:主体、行动、成果与困境 | 第30-36页 |
(一) P村建设现状 | 第30-33页 |
1. 参与主体及其行动 | 第30-32页 |
2. 建设成果 | 第32-33页 |
(二) 建设困境 | 第33-36页 |
1. 建设规划缺乏现实性 | 第33页 |
2. 社团组织发展困境重重 | 第33-34页 |
3. 农民群体参与不足 | 第34页 |
4. 人文、生态环境开展不力 | 第34-36页 |
三、G村路径:主体、行动、成果与困境 | 第36-41页 |
(一) G村建设现状 | 第36-37页 |
1. 参与主体及其行动 | 第36-37页 |
2. 建设成果 | 第37页 |
(二) 建设困境 | 第37-41页 |
1. 村庄规划缺乏系统性 | 第38页 |
2. 产业发展持续动力不足 | 第38-39页 |
3. 建设资金渠道缺乏 | 第39页 |
4. 基层组织执行力不强 | 第39-40页 |
5. 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 第40-41页 |
四、建设路径的比较及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41-46页 |
(一) 建设路径的比较 | 第41-42页 |
1. 路径选择 | 第41页 |
2. 资金来源 | 第41-42页 |
3. 参与主体 | 第42页 |
(二) 建设困境的原因 | 第42-46页 |
1. 政府支持乏力 | 第42页 |
2. 企业组织帮扶不到位 | 第42-43页 |
3. 基层自治组织经验不足 | 第43页 |
4. 农民主体缺失 | 第43-44页 |
5. 参与主体间互动性不强 | 第44-46页 |
五、多中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46-55页 |
(一) 政府引导,明确政府责任 | 第46-48页 |
1. 强化规划引领,制定“美丽乡村”发展规划体系 | 第47页 |
2. 大力培育农村民间组织,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 第47-48页 |
3. 有效整合资金,构建多中心资金筹集渠道 | 第48页 |
(二) 企业扶持,注重企业的带动作用 | 第48-49页 |
1. 激发企业家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 第49页 |
2. 以产业为支撑,构建村企合作模式 | 第49页 |
(三) 农村自治组织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 | 第49-50页 |
1. 拓宽村民参与渠道 | 第49-50页 |
2. 重视乡村精英的积极作用 | 第50页 |
(四) 农民主体,增强农民参与活力 | 第50-51页 |
1. 培养农民参与的民主意识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 第51页 |
2. 重视农民文化知识的培育 | 第51页 |
(五) 参与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构建 | 第51-55页 |
1.多中心参与模式的构建基础 | 第51-53页 |
2. 主体间互动关系的构建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