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双钢轮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分析与控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驾驶室噪声形成机理和控制方法 | 第11-13页 |
1.2.1 驾驶室噪声形成机理 | 第11-12页 |
1.2.2 驾驶室噪声控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驾驶室噪声控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近似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优化理论基础 | 第18-29页 |
2.1 板件贡献量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2.2 支持向量机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2.1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 | 第20-22页 |
2.2.2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选择 | 第22页 |
2.2.3 支持向量机相关参数选择 | 第22-23页 |
2.3 响应面法 | 第23-24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5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25-28页 |
2.5.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第25-27页 |
2.5.2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27-28页 |
2.5.3 改进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主要参数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声学特性分析 | 第29-42页 |
3.1 压路机驾驶室的结构有限元建模 | 第29-31页 |
3.2 压路机驾驶室的结构模态分析 | 第31-32页 |
3.3 压路机驾驶室的声腔模态分析 | 第32-35页 |
3.3.1 声腔模型建立 | 第33页 |
3.3.2 声学模态分析 | 第33-35页 |
3.4 压路机驾驶室的结构噪声分析 | 第35-41页 |
3.4.1 声固耦合理论 | 第35-36页 |
3.4.2 频率响应分析理论 | 第36-37页 |
3.4.3 声压参考点选择 | 第37页 |
3.4.4 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分析与计算 | 第37-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优化分析 | 第42-61页 |
4.1 驾驶室板件贡献量分析 | 第42-47页 |
4.1.1 驾驶室板件贡献量分析 | 第42-46页 |
4.1.2 板件结构改进 | 第46-47页 |
4.2 SVM和IPSO在驾驶室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 第47-58页 |
4.2.1 压路机驾驶室结构噪声优化模型 | 第48-51页 |
4.2.2 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51-53页 |
4.2.3 支持向量机近似模型拟合 | 第53-56页 |
4.2.4 优化结果及其验证分析 | 第56-58页 |
4.3 改进效果验证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压路机样机试验分析 | 第61-67页 |
5.1 噪声测试方案 | 第61-62页 |
5.1.1 测试内容 | 第61页 |
5.1.2 噪声测试与数据分析设备 | 第61-62页 |
5.1.3 噪声测试标准 | 第62页 |
5.2 试验测点布置 | 第62-63页 |
5.3 压路机噪声水平测试试验 | 第63-64页 |
5.4 噪声试验数据对比 | 第64-66页 |
5.4.1 驾驶员耳旁噪声对比 | 第64-65页 |
5.4.2 机外辐射声噪声对比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总结与期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