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动因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动因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微信的功能和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二) 微信的传播学研究 | 第12-13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微信传播机制概述 | 第14-18页 |
一、微信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16页 |
(一) 微信的起源:KIK | 第14页 |
(二) 微信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二、微信传播机制的内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微信的传播过程 | 第18-29页 |
一、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的“三位一体” | 第18-23页 |
(一) 聊天语境下的人际传播 | 第18-19页 |
(二) 朋友圈和公众平台中的大众传播 | 第19-22页 |
(三) 低门槛聚合的群体传播 | 第22-23页 |
(四) “三位一体”的传播方式 | 第23页 |
二、建立在关系基础之上的病毒式传播 | 第23-25页 |
三、由分众传播到精确传播 | 第25-29页 |
第三章 微信传播机制的要素分析 | 第29-41页 |
一、微信的传播主体特征分析 | 第29-32页 |
(一) 微信个人账号 | 第29-30页 |
(二)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 | 第30-31页 |
(三) 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 | 第31-32页 |
二、微信传播的受众特征分析 | 第32-35页 |
(一) 受众关系以强人际关系为基础 | 第33页 |
(二) 受众范围相对较窄 | 第33-34页 |
(三) 受众群体分层明显 | 第34页 |
(四) 受众与传播者身份界限趋向模糊 | 第34-35页 |
二、微信的媒介特征分析 | 第35-41页 |
(一) 从工具到入口:渠道和终端的拓展 | 第37-39页 |
(二) 从便携到“新器官”:移动性更强的多媒体平台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微信传播机制的缺陷及其补足措施 | 第41-48页 |
一、微信传播机制存在的缺陷 | 第41-45页 |
(一) 流言、非理性行为和人际交往的失范 | 第41-43页 |
(二) 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不足 | 第43-44页 |
(三) 信息传播的过载和泛滥 | 第44-45页 |
二、弥补微信传播机制缺陷的措施 | 第45-48页 |
(一) 提升用户媒介素养,营造良好传播环境 | 第45页 |
(二) 丰富微信传播形式,增加双方交流互动 | 第45-46页 |
(三) 加强网络法制建设,提高信息监管能力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