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 第10-11页 |
1.2 连梁破坏机制 | 第11-12页 |
1.2.1 连梁受力特征 | 第11页 |
1.2.2 连梁破坏机制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连梁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3.1 普通配筋混凝土连梁 | 第12-13页 |
1.3.2 交叉布置对角斜筋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3-14页 |
1.3.3 菱形及菱形与斜交叉混合配筋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4-15页 |
1.3.4 设置全通缝钢筋混凝土连梁及自控连梁 | 第15-16页 |
1.3.5 箍筋配置三层约束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6页 |
1.3.6 钢纤维高强混凝土连梁 | 第16-17页 |
1.3.7 劲性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7-18页 |
1.3.8 实腹式型钢连梁 | 第18页 |
1.3.9 钢桁架连梁 | 第18-20页 |
1.4 拟研究的桁架式钢骨混凝土连梁形式 | 第20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及试验过程 | 第22-44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2-33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2-27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7-28页 |
2.1.3 测点布置 | 第28-30页 |
2.1.4 主要量测内容和方法 | 第30-31页 |
2.1.5 加载装置 | 第31-33页 |
2.1.6 加载制度 | 第33页 |
2.2 主要试验过程 | 第33-42页 |
2.2.1 加载装置改进前受力过程 | 第33-34页 |
2.2.2 加载装置改进后受力过程 | 第34-4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连梁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69页 |
3.1 试件破坏形态 | 第44页 |
3.2 滞回曲线 | 第44-47页 |
3.3 骨架曲线 | 第47-48页 |
3.4 测点应变分析 | 第48-50页 |
3.5 延性 | 第50-54页 |
3.5.1 位移延性 | 第51-53页 |
3.5.2 曲率延性 | 第53-54页 |
3.6 耗能性能 | 第54-58页 |
3.6.1 耗能比 | 第55-56页 |
3.6.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第56-58页 |
3.7 刚度退化情况 | 第58-62页 |
3.8 强度退化情况 | 第62-6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恢复力模型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69-80页 |
4.1 恢复力模型 | 第69-76页 |
4.1.1 骨架曲线模型 | 第69-71页 |
4.1.2 刚度退化规律 | 第71-73页 |
4.1.3 恢复力模型 | 第73-74页 |
4.1.4 骨架曲线模型验证 | 第74-76页 |
4.2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连梁抗剪承载力 | 第76-77页 |
4.3 设计建议 | 第77-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