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我国耦合式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的结构与解构 | 第11-41页 |
| 第一节 犯罪成立理论的本体 | 第11-14页 |
| 第二节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评说 | 第14-21页 |
| 一、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概要 | 第14-16页 |
| 二、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 | 第16-21页 |
| (一)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平面化特质 | 第16-19页 |
| (二) 平面化的解释性思维本源 | 第19-21页 |
| 第三节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困境 | 第21-41页 |
| 一、价值前置 | 第23-25页 |
| 二、功能性缺陷 | 第25-32页 |
| 三、基本概念的混淆 | 第32-36页 |
| 四、学术资源的浪费 | 第36-41页 |
| 第二章 基本研究范式 | 第41-52页 |
| 第一节 犯罪成立理论研究的范式评判 | 第41-49页 |
| 一、中外对应的视角 | 第41-44页 |
| 二、相对主义的假设 | 第44-45页 |
| 三、逻辑上的优劣观 | 第45-46页 |
| 四、多元研究的视角 | 第46-48页 |
| 五、缺陷修正的视角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本书的基本范式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定罪的形式化根据 | 第52-82页 |
| 第一节 形式化的必要性与构成要件概念的提出 | 第52-71页 |
| 一、形式理性 | 第52-55页 |
| 二、构成要件概念的提出 | 第55-59页 |
| 三、构成要件设定方式 | 第59-71页 |
| (一) 观念论 | 第59-69页 |
| (二) 事实论 | 第69-71页 |
| (三) 语言论 | 第71页 |
| 第二节 形式化的天然缺陷 | 第71-79页 |
| 一、一种新的主客观统一观 | 第71-73页 |
| 二、非平衡性的必然性分析 | 第73-79页 |
| 第三节 形式化内涵的变化 | 第79-82页 |
| 第四章 定罪的形式化根据的补足 | 第82-110页 |
| 第一节 解释论路径 | 第82-98页 |
| 一、刑法解释与立法补充 | 第82-85页 |
| 二、文本含义的追寻 | 第85-89页 |
| 三、文本含义的合理性 | 第89-90页 |
| 四、司法解释的界限 | 第90-98页 |
| 第二节 科学主义路径 | 第98-105页 |
| 一、科学主义路径的提出 | 第98-103页 |
| 二、科学主义路径的界限 | 第103-105页 |
| 第三节 “形式+实质”路径 | 第105-110页 |
| 第五章 欧美犯罪成立理论借鉴 | 第110-127页 |
| 第一节 欧美犯罪成立理论评介 | 第110-119页 |
| 一、大陆法系(德日)多元立体结构 | 第110-114页 |
| 二、英美国家的双层平衡结构 | 第114-116页 |
| 三、欧美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思路 | 第116-119页 |
| 第二节 国外犯罪成立理论对形式化缺陷的解决 | 第119-127页 |
| 一、立体化与消极的不完整性的消除 | 第119-122页 |
| 二、立体化与积极的不完整性的消除 | 第122-124页 |
| 三、立体化的修正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124-127页 |
| 第六章 立体化路径的历史选择 | 第127-159页 |
| 第一节 正本清源的方法论——目的论还原 | 第127-131页 |
| 第二节 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发展 | 第131-150页 |
| 一、刑事古典学派的犯罪成立理论 | 第131-134页 |
| 二、新派对构成要件理论的消解及启示 | 第134-138页 |
| 三、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发展 | 第138-149页 |
| 四、结论 | 第149-150页 |
| 第三节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形成原因 | 第150-159页 |
| 第七章 立体化的过程价值 | 第159-176页 |
| 第一节 立体化与刑法限制机能的实现 | 第160-173页 |
| 一、刑法的限制机能 | 第160-162页 |
| 二、刑法限制机能与知识体系构建 | 第162-167页 |
| (一) 自然法的实质限制 | 第163-166页 |
| (二) 成文法的形式化限制 | 第166-167页 |
| 三、刑法限制机能与活动机制构建 | 第167-169页 |
| 四、知识体系和活动机制的有机结合——刑法限制机能的最终实现 | 第169-173页 |
| 第二节 立体化与“比武场”的提供 | 第173-176页 |
| 第八章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立体化构建 | 第176-214页 |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三阶判断体系反思与再反思 | 第176-194页 |
| 一、犯罪的二阶判断体系 | 第176-185页 |
| 二、犯罪的四阶判断体系 | 第185-188页 |
| 三、我国学者对于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的批判与反批判 | 第188-194页 |
| 第二节 国内犯罪成立理论重构模式评判 | 第194-205页 |
| 第三节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体系新构建 | 第205-214页 |
| 一、立体化构建的前提根据 | 第205-207页 |
| 二、应然的犯罪成立理论结构 | 第207-211页 |
| 三、标准与证成 | 第211-2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4-223页 |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223-224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224-229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229页 |
| 后 记 | 第233-2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