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的方法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8-31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1.1 碳基能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第18页
        1.1.2 资源流动已成为资源科学研究新的学科成长点第18-19页
        1.1.3 资源流动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上急需拓展和完善第19-20页
        1.1.4 碳基能源流丰富的实证研究为方法体系构建提供可能第20-21页
    1.2 研究意义第21-23页
        1.2.1 理论意义第21-23页
        1.2.2 实践意义第23页
    1.3 研究思路、目标与内容第23-27页
        1.3.1 研究思路第23-25页
        1.3.2 研究目标第25页
        1.3.3 研究内容第25-27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7-30页
        1.4.1 研究方法第27-28页
        1.4.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预期创新点第30-31页
        1.5.1 拟解决关键问题第30页
        1.5.2 创新点第30-31页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第31-46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4页
        2.1.1 碳基能源第31页
        2.1.2 资源流动第31-32页
        2.1.3 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第32-34页
        2.1.4 方法体系第34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34-39页
        2.2.1 资源流理论第34-35页
        2.2.2 资源场势理论第35-38页
        2.2.3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第38页
        2.2.4 空间结构理论第38-39页
        2.2.5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39页
    2.3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研究进展与述评第39-43页
        2.3.1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研究视角第39-40页
        2.3.2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0-43页
    2.4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研究方法述评第43-46页
        2.4.1 流动特征研究方法第43-44页
        2.4.2 流动机制研究方法第44-45页
        2.4.3 研究方法述评第45-46页
第3章 空间视角碳基能源资源流动特征研究方法分析第46-92页
    3.1 流动特征研究的依托对象第46-49页
        3.1.1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的空间要素第46-48页
        3.1.2 能源流过程解析中节点的确定第48-49页
    3.2 空间视角下流动特征研究特色第49-52页
    3.3 基于节点的流动特征研究方法第52-66页
        3.3.1 重心模型第52-53页
        3.3.2 标准距离和标准差椭圆第53-56页
        3.3.3 莫兰I指数和吉瑞C指数第56-59页
        3.3.4 局部莫兰指数和G_i指数第59-61页
        3.3.5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第61-64页
        3.3.6 方法实证研究:中国天然气源汇地格局的集散特征第64-66页
    3.4 基于流动通道的流动特征研究方法第66-80页
        3.4.1 平面网络结构测定指数第66-70页
        3.4.2 基于分型理论的分形维数第70-74页
        3.4.3 基于GIS的时空可达性分析第74-75页
        3.4.4 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第75-78页
        3.4.5 方法实证研究:江苏省煤炭运输可达性分析第78-80页
    3.5 基于流场的流动特征研究方法第80-90页
        3.5.1 直观分析法第80-82页
        3.5.2 划分服务区的引力模型第82-84页
        3.5.3 重心模型第84-86页
        3.5.4 研究方法应用对比分析第86-89页
        3.5.5 方法实证研究:基于哈夫模型的东北煤炭流场区划第89-90页
    3.6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多学科视角碳基能源资源流动特征研究方法分析第92-117页
    4.1 数理统计方法第93-96页
    4.2 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第96-101页
        4.2.1 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第96-97页
        4.2.2 网络分析在碳基能源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第97-101页
    4.3 位序-规模法则第101-103页
        4.3.1 位序-规模法则的理论基础第101-102页
        4.3.2 位序-规模法则在碳基能源流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第102-103页
    4.4 时间序列建模第103-104页
    4.5 0-1规划第104-106页
    4.6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第106-110页
    4.7 方法实证研究: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中国天然气流动规模分布第110-116页
    4.8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5章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机制研究方法分析第117-140页
    5.1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的影响因素第117-121页
    5.2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机制研究方法第121-131页
        5.2.1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第121-122页
        5.2.2 主成分分析第122-123页
        5.2.3 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第123-124页
        5.2.4 基于区域相互作用理论的阿隆索模型第124-128页
        5.2.5 LMDI模型第128-131页
    5.3 研究方法的对比分析第131-133页
    5.4 方法实证研究:基于威弗组合指数的中国煤炭资源流形成机制第133-139页
    5.5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6章 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与实例应用第140-165页
    6.1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的研究方法体系构建第140-145页
        6.1.1 流动过程解析方法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第140页
        6.1.2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方法体系的初步构建第140-143页
        6.1.3 碳基能源资源流动过程解析研究方法体系的特征第143-145页
    6.2 空间视角研究方法在天然气资源流动特征研究中的实证分析第145-153页
        6.2.1 方法与实例选择缘由第145-146页
        6.2.2 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类型分析第146-148页
        6.2.3 中国天然气源汇地空间格局演化第148-153页
        6.2.4 研究小结第153页
    6.3 多学科研究方法在煤炭资源流动特征研究中的实证分析第153-158页
        6.3.1 方法选取缘由第153-154页
        6.3.2 基于ARMA模型的重庆市煤炭资源输入量预测第154-156页
        6.3.3 基于ARIMA模型的辽宁省煤炭资源输入量预测第156-158页
        6.3.4 研究小结第158页
    6.4 机制研究方法在江苏能源资源流动机制研究中的实证分析第158-165页
        6.4.1 方法与实例选择缘由第158-161页
        6.4.2 江苏省能源流量的因素分解分析第161-164页
        6.4.3 研究小结第164-165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165-169页
    7.1 研究结论第165-167页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87-189页
致谢第189-190页

论文共1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房产税改革法律研究
下一篇:基于区块链构建的数字票据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