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综述 Colles骨折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1 桡骨远端的局部解剖结构 | 第10-11页 |
| 2 祖国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第11-12页 |
| 2.1 损伤机制 | 第11页 |
| 2.2 临床分型 | 第11-12页 |
| 3 现代医学对Colles骨折的认识 | 第12-13页 |
| 3.1 损伤机制 | 第12页 |
| 3.2 临床分型 | 第12-13页 |
| 4 Colles骨折的治疗 | 第13-18页 |
| 4.1 治疗目的 | 第13页 |
| 4.2 治疗方法 | 第13-18页 |
| 临床研究 | 第18-35页 |
| 1 病例资源 | 第18-20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 临床分型标准 | 第18-19页 |
| 1.4 病例的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 第19-20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20-22页 |
| 2.1 一般资料 | 第20-21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2.3 两组间药物组成、功用、主治、煎煮、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第21-22页 |
| 2.4 本课题研究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伦理学评价 | 第22页 |
| 3 治疗方法 | 第22-24页 |
| 3.1 骨折整复 | 第22页 |
| 3.2 整复步骤 | 第22-23页 |
| 3.3 固定步骤 | 第23页 |
| 3.4 整复后的注意事项 | 第23-24页 |
| 3.5 指导功能锻炼 | 第24页 |
| 4 Colles骨折整复前后的测量学评估标准 | 第24-26页 |
| 4.1 标准X线腕关节片质量控制 | 第25页 |
| 4.2 标准X线腕关节片的测量方法 | 第25-26页 |
| 5 临床疗效评价 | 第26-28页 |
| 5.1 Colles骨折复位标准 | 第26页 |
| 5.2 Colles骨折临床愈合的诊断标准与骨性愈合日期 | 第26-27页 |
| 5.3 观察疗效指标 | 第27-28页 |
| 6 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 7 研究结果 | 第28-35页 |
| 7.1 整复前后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比较 | 第28-29页 |
| 7.2 服药前后治疗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比较 | 第29页 |
| 7.3 服药前后对照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 7.4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 第30页 |
| 7.5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 | 第30-31页 |
| 7.6 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 第31-32页 |
| 7.7 两组患者腕横纹肿胀程度的比较 | 第32页 |
| 7.8 两组患者掌横纹肿胀程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 7.9 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分级与肿胀消退时间的比较 | 第33页 |
| 7.10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后12周腕关节功能的比较 | 第33-34页 |
| 7.11 两组患者骨折复位后12周骨密度与血清参数测定的比较 | 第34-35页 |
| 讨论 | 第35-39页 |
| 1 Colles骨折整复后夹板固定的位置 | 第35页 |
| 2 Colles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的康复计划 | 第35-36页 |
| 3 促愈接骨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解析 | 第36-37页 |
| 3.1 促愈接骨汤组成 | 第36页 |
| 3.2 促愈接骨汤功用 | 第36页 |
| 3.3 促愈接骨汤主治 | 第36页 |
| 3.4 促愈接骨汤方义解析 | 第36页 |
| 3.5 促愈接骨汤中药物的中药药理学分析 | 第36-37页 |
| 4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37-38页 |
| 5 疗效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附录 | 第47-4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