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新型多孔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环境中的应用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二氧化碳资源化第13-16页
        1.1.2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16-18页
    1.2 多孔材料概述第18-23页
        1.2.1 多孔材料的定义和分类第18页
        1.2.2 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8-19页
        1.2.3 多孔材料的结构表征第19页
        1.2.4 多孔材料的分类第19-20页
        1.2.5 多孔材料的形貌第20-22页
        1.2.6 多孔材料的应用前景第22-23页
    1.3 多孔碳材料概述第23-25页
        1.3.1 多孔碳材料的发展第23-24页
        1.3.2 多孔碳材料的合成方法第24-25页
        1.3.4 多孔碳材料的应用第25页
    1.4 多孔碳复合材料第25-26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第26-28页
        1.5.1 研究目的第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5.3 创新点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7页
第二章 新型TiO_2/石墨化介孔碳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第37-55页
    2.1 前言第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41页
        2.2.1 实验试剂第37-38页
        2.2.2 实验仪器第38-39页
        2.2.3 有序介孔乙氧化硅SBA-15模板的合成第39页
        2.2.4 石墨化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第39页
        2.2.5 半导体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39-40页
        2.2.6 催化剂的物理性能表征第40-41页
        2.2.7 CO_2光催化装置及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第4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1-50页
        2.3.1 石墨化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第41-42页
        2.3.2 石墨化有序介孔碳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42页
        2.3.2 XRD和拉曼分析第42-43页
        2.3.3 TEM分析第43-44页
        2.3.4 BET和孔径分析第44-45页
        2.3.5 不同碳化温度对石墨化结构的影响第45-46页
        2.3.6 不同脂肪酸对石墨化结构的影响第46页
        2.3.7 光催化性能分析第46-50页
    2.4 本章结论第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第三章 新型TiO_2/Cu-GMC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模拟太阳光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研究第55-71页
    3.1 前言第55-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60页
        3.2.1 实验试剂第56页
        3.2.2 实验仪器第56-57页
        3.2.3 金属铜掺杂的石墨化介孔碳材料的合成第57-58页
        3.2.4 TiO_2/Cu-GM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8页
        3.2.5 TiO_2/Cu-GMC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58页
        3.2.6 CO_2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第58-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6页
        3.3.1 XRD分析第60页
        3.3.2 SEM和TEM分析第60-61页
        3.3.3 BET和孔径分析第61-63页
        3.3.4 30%TiO_2/Cu-GMC-3复合催化剂的特征分析第63-64页
        3.3.5 光催化性能分析第64-66页
    3.4 本章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四章 磁性TiO_2/Fe@γ-Fe_2O_3-GM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模拟太阳光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研究第71-81页
    4.1 前言第71页
    4.2 实验部分第71-74页
        4.2.1 实验试剂第71-72页
        4.2.2 实验仪器第72页
        4.2.3 金属铁及氧化铁掺杂的石墨化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合成第72-73页
        4.2.4 金属铁及氧化铁共掺杂的石墨化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合成第73页
        4.2.5 15Mag-GMC纳米复合材料负载TiO_2催化剂的制备第73-74页
        4.2.6 30%TiO_2/15Mag-GMC纳米复合物理性能表征第74页
        4.2.7 CO_2光催化反应装置及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第7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4-77页
        4.3.1 XRD分析第74页
        4.3.2 SEM分析第74-76页
        4.3.3 BET和孔径分析第76页
        4.3.4 光催化性能分析第76-77页
    4.4 本章结论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第五章 新型TiO_2/GCM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第81-101页
    5.1 前言第81-82页
    5.2 实验部分第82-86页
        5.2.1 实验试剂第82页
        5.2.2 实验仪器第82-83页
        5.2.3 SiO_2胶体晶体模板的合成第83-84页
        5.2.4 TiO_2/碳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第84页
        5.2.5 TiO_2/GCM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84页
        5.2.6 TiO_2/GCM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84-8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6-96页
        5.3.1 TiO_2/GCM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第86-87页
        5.3.2 XRD和EDS分析第87页
        5.3.3 SEM和TEM分析第87-91页
        5.3.4 BET和孔径分析第91页
        5.3.5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91-96页
    5.4 本章结论第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1页
第六章 新型M-TiO_2-GCM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第101-125页
    6.1 前言第101-102页
    6.2 实验部分第102-104页
        6.2.1 实验试剂第102页
        6.2.2 实验仪器第102-103页
        6.2.3 SiO_2胶体晶体模板的合成第103页
        6.2.4 金属M掺杂的TiO_2/碳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3页
        6.2.5 M-TiO_2-GCM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表征第103-104页
        6.2.6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104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8页
        6.3.1 M-TiO_2-GCM半导体复合材料的制备第104-105页
        6.3.2 SEM和TEM分析第105-108页
        6.3.3 不同溶剂量对材料形貌的影响第108-109页
        6.3.4 XRD和EDS分析第109-111页
        6.3.5 BET和孔径分析第111-112页
        6.3.6 电化学性能分析第112-118页
    6.4 本章结论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9页
    7.1 总结第125-127页
        7.1.1 二氧化碳资源化方向第125-126页
        7.1.2 锂离子电池方向第126-127页
    7.2 展望第127-129页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成绩第129-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M-CSF抗流感病毒机制及恩替卡韦黄芩苷组合物抗乙肝病毒药效研究
下一篇:丹皮和毛七公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