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2页 |
第一章 延安时期党群关系的基本概要 | 第12-17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2-13页 |
(一)延安时期 | 第12-13页 |
(二)党群关系 | 第13页 |
(三)群众路线 | 第13页 |
二、处理党群关系的原则方针 | 第13-15页 |
(一)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14页 |
(二)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 第14页 |
(三)必须坚持党的优良作风 | 第14-15页 |
三、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重大意义 | 第15-17页 |
(一)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的兴衰 | 第15页 |
(二)党群关系问题关系到党的局部政治的成败 | 第15-16页 |
(三)党群关系问题到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延安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的实践 | 第17-23页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关心群众利益的理念 | 第17-18页 |
(一)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 第17页 |
(二)实行新的经济政策 | 第17-18页 |
(三)榜样的力量 | 第18页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务实的工作作风 | 第18-20页 |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 第18-19页 |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 第19页 |
(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 第19-20页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信任群众的做法 | 第20-21页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第20页 |
(二)从群众中来群众中去 | 第20-21页 |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清正廉洁的建设 | 第21-23页 |
(一)廉政思想教育 | 第21页 |
(二)颁布相关法律 | 第21-22页 |
(三)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 第22页 |
(四)严格惩治贪污腐败分子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处理党群关系的成功经验 | 第23-29页 |
一、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 第23-24页 |
(一)重视人权保障制度 | 第23页 |
(二)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 | 第23-24页 |
(三)实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 | 第24页 |
二、维护群众利益 | 第24-26页 |
(一)发扬了艰苦朴素精神 | 第24-25页 |
(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 第25-26页 |
(三)减轻农民负担 | 第26页 |
(四)提高党政机关效能 | 第26页 |
三、坚持廉洁自律 | 第26-28页 |
(一)甘做人民公仆 | 第26-27页 |
(二)加强廉政建设 | 第27页 |
(三)严惩党内风气 | 第27-28页 |
四、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 第28-29页 |
(一)只见公仆不见官 | 第28页 |
(二)清廉履职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延安时期正确处理党群关系的现实启示 | 第29-35页 |
一、维护人民民主权益 | 第29-30页 |
(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 第29页 |
(二)逐步实现民主政治参与的制度化 | 第29页 |
(三)大力发展党内民主 | 第29-30页 |
二、不断致力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30-31页 |
(一)紧抓住发展这第一要务 | 第30页 |
(二)全力解决关系利益的实际问题 | 第30页 |
(三)保持社会稳定 | 第30-31页 |
三、树立党的良好形象 | 第31-32页 |
(一)防精神懈怠 | 第31页 |
(二)防能力不足 | 第31页 |
(三)防脱离群众 | 第31-32页 |
(四)防消极腐败 | 第32页 |
四、强化全社会的理想信念教育 | 第32-33页 |
(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信” | 第32页 |
(二)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 第32页 |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 第32-33页 |
五、为密切党群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 第33-35页 |
(一)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 第33页 |
(二)健全相关群众机制 | 第33-34页 |
(三)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