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还是共同体吗?--基于浙江省赵宅的个案研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村落的消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思路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国家与社会”视野中的村落 | 第11-14页 |
二、新的研究视角:共同体——定义和分析维度 | 第14-17页 |
三、研究思路:当代村落中的共同体体验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一、方法论:深描、意义与浸入式观察 | 第19-21页 |
二、进入现场、观察和访谈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研究反思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26-41页 |
第一节 “甜美”的共同体:历史、定义和分析维度 | 第26-34页 |
一、地域:空间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 第26-28页 |
二、共同意识:情感和认同 | 第28-31页 |
三、交往:条件、行动和空间 | 第31-33页 |
四、共同体:定义和观察维度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共同体与中国乡村 | 第34-41页 |
一、20世纪上半期的乡村社会:共同体之争 | 第34-36页 |
二、建国以后:国家与乡村传统 | 第36页 |
三、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复兴 | 第36-38页 |
四、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村落团结:历史、地域和组织 | 第41-64页 |
第一节 、村落记忆:历史与地点 | 第41-47页 |
一、地理界限 | 第41-44页 |
二、村落记忆中的地点 | 第44-47页 |
第二节 、家族与家户 | 第47-52页 |
一、赵家的房子 | 第47-48页 |
二、家谱:传统的延续和断裂 | 第48-52页 |
第三节、宗教与村落 | 第52-57页 |
一、民间宗教:村庙的“神力圈” | 第52-55页 |
二、基督教 | 第55-57页 |
第四节、党组织、基层组织与村落 | 第57-62页 |
一、历史 | 第57-58页 |
二、组织生活的缺失 | 第58-59页 |
三、“卖家当”的当家人 | 第59-62页 |
第五节 讨论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村落交往:认同、信任和空间 | 第64-89页 |
第一节 “我们农村人” | 第64-70页 |
一、“落后”的农村 | 第64-67页 |
二、离乡 | 第67-69页 |
三回家 | 第69-70页 |
第二节 信任和面子:生产和借贷 | 第70-81页 |
一、“面子” | 第70-71页 |
二、生产合作 | 第71-75页 |
三、合作 | 第75-77页 |
四、工业和借贷 | 第77-81页 |
第三节 从旧宅到新居:交往空间的变化 | 第81-87页 |
一、房型的变化 | 第81-83页 |
二、空间的变化 | 第83-85页 |
三、家庭关系与交往 | 第85-8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87-89页 |
第五章 村落自主性:利益、行动和承认 | 第89-104页 |
第一节 面子之争 | 第89-95页 |
一、污染 | 第89-90页 |
二、态度 | 第90-92页 |
三、面子之争 | 第92-95页 |
第二节 “卖家当以后” | 第95-97页 |
一、“家当” | 第95-96页 |
二、被卖掉的家当 | 第96-97页 |
第三节 什么是“新农村” | 第97-102页 |
一、“老了要回来的”地方 | 第97-99页 |
二、“新房热”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农民、土地与国家 | 第104-117页 |
第一节 合作与合作化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农民与土地所有权的剥离 | 第105-109页 |
一、被割裂的“农民”:进步与落后 | 第105-107页 |
二、被剥离的土地:生产和消费 | 第107-109页 |
第三节 劳动意义的变化:从私人到国家 | 第109-111页 |
一、增产与富国 | 第109页 |
二、劳动意义的变化 | 第109-111页 |
第四节 土地所有: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 第111-115页 |
一、“公”的胜利 | 第111-112页 |
二、国家与农民的伦理关系 | 第112-115页 |
第五节 讨论:合作化、国家与农民伦理关系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7-126页 |
第一节 土地与共同体的生成 | 第117-120页 |
一、作为地点(place)的土地 | 第117-118页 |
二、作为资源的土地 | 第118-119页 |
三、承载社会关系的土地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交往、空间和家庭变迁 | 第120-122页 |
一、社会交往实现的条件:我与他人 | 第120-121页 |
二、居住空间的功能:私人性和公共性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去共同体化的力量:“离土” | 第122-125页 |
一、非“地点”化:现代性的特征 | 第122-124页 |
二、“上楼”:“公共”的消失 | 第124-125页 |
三、“否定的逻辑”:个人与所有权 | 第125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25-126页 |
附录一 赵宅四代住宅平面及平面图 | 第126-127页 |
附录二 达周公一生历乱自叙(载赵氏族谱) | 第127-130页 |
附录三 谱序及凡例(录自杨氏宗谱) | 第130-134页 |
附录四 村名换地记录表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后记 | 第13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