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4-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概况 | 第15-17页 |
1.1.1 病毒的命名 | 第15页 |
1.1.2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分子结构 | 第15-16页 |
1.1.3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基因分型 | 第16-17页 |
1.2 病毒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18页 |
1.2.1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病原学 | 第17页 |
1.2.2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流行病学 | 第17-18页 |
1.3 牛副流感病毒3型诊断及防治 | 第18-23页 |
1.3.1 病毒分离 | 第18-19页 |
1.3.2 红细胞吸附实验 | 第19页 |
1.3.3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9页 |
1.3.4 荧光定量PCR | 第19-21页 |
1.3.5 血凝性实验 | 第21-22页 |
1.3.6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22页 |
1.3.7 病毒中和试验 | 第22-23页 |
1.3.8 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防制措施 | 第23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2 牛副流感3型Q-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 第25-37页 |
2.1 材料 | 第25-26页 |
2.1.1 毒株、质粒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0页 |
2.2.1 引物和探针设计 | 第26页 |
2.2.2 标准品的制备 | 第26-28页 |
2.2.3 TaqMan荧光定量PCR体系的优化 | 第28页 |
2.2.4 TaqMan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2.2.5 SYBR Green I Q-PCR体系的优化 | 第29页 |
2.2.6 SYBR Green I 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2.2.7 TaqMan探针法与SYBR Green I染料法的比较 | 第29-30页 |
2.2.8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30页 |
2.3 结果 | 第30-35页 |
2.3.1 标准品的制备 | 第30页 |
2.3.2 TaqMan-MGB荧光定量PCR体系的优化 | 第30页 |
2.3.3 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2.3.4 SYBR Green I Q-PCR体系的优化 | 第31页 |
2.3.5 SYBR Green I Q-PCR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32页 |
2.3.6 特异性试验 | 第32-33页 |
2.3.7 敏感性试验 | 第33-34页 |
2.3.8 重复性实验 | 第34页 |
2.3.9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3 重组蛋白NP-N-C的表达 | 第37-53页 |
3.1 材料 | 第37页 |
3.1.1 病毒、细胞、质粒及菌种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47页 |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7-38页 |
3.2.2 细胞的培养及病毒的扩增 | 第38页 |
3.2.3 TRIzol法提取RNA | 第38-39页 |
3.2.4 反转录 | 第39页 |
3.2.5 PCR扩增 | 第39页 |
3.2.6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39-40页 |
3.2.7 pET-28a-NP-N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0页 |
3.2.8 重组质粒pET-28a-NP-N的鉴定 | 第40-41页 |
3.2.9 pET-28a-NP-N-C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1页 |
3.2.10 重组质粒pET-28a-NP-N-C的鉴定 | 第41-42页 |
3.2.11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2-44页 |
3.2.12 重组蛋白的大量表达 | 第44-45页 |
3.2.13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定量 | 第45-46页 |
3.2.14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 第46-47页 |
3.3 结果 | 第47-50页 |
3.3.1 抗原表位的预测分析 | 第47页 |
3.3.2 目的基因NP-N及NP-C的扩增 | 第47-48页 |
3.3.3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8页 |
3.3.4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48-49页 |
3.3.5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9页 |
3.3.6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浓度的测定 | 第49-50页 |
3.3.7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50页 |
3.4 讨论 | 第50-53页 |
4 牛副流感3型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第53-63页 |
4.1 材料 | 第53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4.2 方法 | 第53-55页 |
4.2.1 间接ELISA方法操作步骤 | 第53页 |
4.2.2 间接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第53-55页 |
4.2.3 重复性试验 | 第55页 |
4.2.4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55页 |
4.3 结果 | 第55-60页 |
4.3.1 间接ELSIA方法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55-58页 |
4.3.2 间接ELISA临界值的确定 | 第58-59页 |
4.3.4 重复性实验 | 第59-60页 |
4.3.5 临床样品的检测 | 第60页 |
4.4 讨论 | 第60-63页 |
5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