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万寿菊研究背景概述 | 第12-16页 |
1.1.1 万寿菊残渣简介 | 第12-13页 |
1.1.2 万寿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3 万寿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 抗癌活性及其筛选技术 | 第16-19页 |
1.2.1 癌症治疗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抗癌活性筛选技术-实时无标记细胞功能分析仪 | 第17-19页 |
1.3 离线二维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 | 第19-22页 |
1.3.1 制备型色谱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2 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立题依据 | 第22-23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万寿菊残渣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4-27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2.1 提取工艺优化 | 第25页 |
2.2.2 样品提取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6页 |
2.3.1 万寿菊残渣最佳提取工艺 | 第25-26页 |
2.3.2 万寿菊残渣提取结果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分离及抗癌活性筛选 | 第27-39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7-29页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7-28页 |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8-29页 |
3.1.3 实验设备构造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分析色谱样品的预处理 | 第29页 |
3.2.2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正相分析色谱条件 | 第29-30页 |
3.2.3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反相分析色谱条件 | 第30页 |
3.2.4 制备色谱样品的预处理 | 第30页 |
3.2.5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正相制备色谱条件 | 第30页 |
3.2.6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分离组分的收集 | 第30页 |
3.2.7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一维分离组分的抗癌活性筛选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8页 |
3.3.1 一维液相色谱分离 | 第31-35页 |
3.3.2 一维组分的抗癌活性筛选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活性指导下万寿菊残渣醇提物的二维分离 | 第39-51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40页 |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0页 |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二维半制备色谱样品的预处理 | 第40-41页 |
4.2.2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活性组分二维分析色谱条件 | 第41页 |
4.2.3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活性组分二维制备色谱条件 | 第41-42页 |
4.2.4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活性组分二维分离组分的收集 | 第42页 |
4.2.5 万寿菊残渣醇提物二维分离组分的抗癌活性筛选 | 第4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4.3.1 活性指导下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建立 | 第42-46页 |
4.3.2 二维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 第46-47页 |
4.3.3 二维组分的抗癌活性筛选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构效关系探讨 | 第51-63页 |
5.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5.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51页 |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1-5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5.2.1 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样品配制 | 第52页 |
5.2.2 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色谱条件 | 第52页 |
5.2.3 万寿菊花二维分离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5.3.1 单体化合物纯度检测 | 第52-54页 |
5.3.2 万寿菊花二维分离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54-58页 |
5.3.3 构效关系探讨 | 第58-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槲皮万寿菊素的急性毒性研究 | 第63-67页 |
6.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3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6.2.1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63页 |
6.2.2 小鼠的状态观察与处置 | 第63-6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4页 |
6.3.1 小鼠的日常状态观察 | 第64页 |
6.3.2 小鼠的中毒反应观察 | 第64页 |
6.3.3 小鼠的脏器观察 | 第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7章 槲皮万寿菊素的抗癌活性研究 | 第67-76页 |
7.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67-68页 |
7.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7页 |
7.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67-68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7.2.1 构建Lewis肺癌和H_(22)肝癌荷瘤小鼠模型 | 第68页 |
7.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68-69页 |
7.2.3 小鼠的状态观察与处置 | 第6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7.3.1 Lewis肺癌小鼠的日常状态观察 | 第69-70页 |
7.3.2 槲皮万寿菊素对Lewis肺癌小鼠瘤重的影响 | 第70-71页 |
7.3.3 槲皮万寿菊素对Lewis肺癌小鼠胸腺与脾脏指数的影响 | 第71-72页 |
7.3.4 H_(22)肝癌小鼠的日常状态观察 | 第72-74页 |
7.3.5 槲皮万寿菊素对H_(22)肝癌小鼠瘤重的影响 | 第74页 |
7.3.6 槲皮万寿菊素对H_(22)肝癌小鼠胸腺指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单体化合物的 ~1H-NMR和 ~(13)C-NMR谱图 | 第83-9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