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8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国内外学者对供给侧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 第16-20页 |
1.2.2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第20-23页 |
1.2.3 钢铁产业的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2.4 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3-2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1 中国钢铁未来15年需求趋势 | 第24页 |
1.3.2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能规模 | 第24-25页 |
1.3.3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品结构 | 第25页 |
1.3.4 中国钢铁产业未来15年合理产能布局 | 第2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产业转型理论与方法基础 | 第28-49页 |
2.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8-31页 |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30-31页 |
2.2 产业布局理论 | 第31-37页 |
2.2.1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31-33页 |
2.2.2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2.2.3 产业布局的原则 | 第34-36页 |
2.2.4 产业布局模式 | 第36-37页 |
2.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 第37-38页 |
2.3.1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第37页 |
2.3.2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42页 |
2.4.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38-40页 |
2.4.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 | 第40-42页 |
2.5 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 第42-49页 |
2.5.1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S”型规律预测法 | 第42-44页 |
2.5.2 矿产资源需求预测理论:部门需求预测法 | 第44-48页 |
2.5.3 层次分析法 | 第48-49页 |
第三章 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与要求 | 第49-59页 |
3.1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 第50-53页 |
3.2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 | 第53-55页 |
3.3 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 第55-57页 |
3.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问题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业合理产能规模研究 | 第59-77页 |
4.1 全球钢铁需求趋势 | 第59-69页 |
4.1.1 全球钢铁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 第59-61页 |
4.1.2 全球及主要国家钢铁总量需求趋势 | 第61-67页 |
4.1.3 全球主要区域钢铁需求趋势 | 第67-69页 |
4.2 中国钢铁需求趋势 | 第69-73页 |
4.2.1 中国钢铁需求的历史与现状 | 第69-70页 |
4.2.2 中国钢铁总量需求趋势 | 第70-73页 |
4.3 中国合理粗钢产能规模研究 | 第73-77页 |
4.3.1 中国钢铁产能现状 | 第73-75页 |
4.3.2 粗钢产能的影响因素 | 第75页 |
4.3.3 合理粗钢产能的测算模型 | 第75-77页 |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 第77-91页 |
5.1 中国钢铁行业需求趋势 | 第77-85页 |
5.1.1 建筑与基础设施(A1+A2) | 第79-80页 |
5.1.2 机械制造业(A3) | 第80-81页 |
5.1.3 汽车制造业(A4) | 第81-82页 |
5.1.4 船舶业(A5) | 第82-83页 |
5.1.5 家电业(A6) | 第83-84页 |
5.1.6 其它行业(A7) | 第84-85页 |
5.1.7 钢铁消费部门需求预测 | 第85页 |
5.2 中国钢铁品种需求趋势 | 第85-91页 |
5.2.1 钢铁产品的分类 | 第85-87页 |
5.2.2 钢铁产品与消费结构的关系 | 第87-89页 |
5.2.3 钢铁产品结构分析 | 第89-91页 |
第六章 中国钢铁产业布局研究 | 第91-121页 |
6.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发展趋势 | 第91-95页 |
6.1.1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趋势 | 第91-93页 |
6.1.2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趋势 | 第93-95页 |
6.2 中国各省及各区域粗钢需求趋势 | 第95-105页 |
6.2.1 中国粗钢需求历史 | 第95-96页 |
6.2.2 中国各省粗钢需求历史 | 第96-99页 |
6.2.3 中国各省粗钢需求趋势 | 第99-100页 |
6.2.4 中国各地区的钢铁需求 | 第100-105页 |
6.3 中国粗钢合理产能布局 | 第105-121页 |
6.3.1 评价指标体系厘定 | 第105-106页 |
6.3.2 评价方法与步骤 | 第106-110页 |
6.3.3 未来合理粗钢产能布局评价模型 | 第110-116页 |
6.3.4 评估结果分析 | 第116-117页 |
6.3.5 未来合理粗钢产能布局 | 第117-12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1-126页 |
7.1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21-123页 |
7.2 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7.3 对策与建议 | 第124-125页 |
7.4 下一步研究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7页 |
附录 | 第137页 |
1. 个人简历 | 第137页 |
2. 已发表论文 | 第137页 |
3. 参与科研项目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