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归纳比较与演绎分析相结合 | 第15-16页 |
1.4.3 实证分析法 | 第16页 |
1.4.4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 | 第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第19-30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2.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2.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6页 |
2.2.1 高等农业院校 | 第25页 |
2.2.2 人才培养质量 | 第25-26页 |
2.2.3 动态综合评价 | 第26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7页 |
2.3.2 教育需求与供给理论 | 第27页 |
2.3.3 系统评价理论 | 第27-28页 |
2.3.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 | 第30-43页 |
3.1 高等农业院校地区分布情况 | 第30-32页 |
3.2 高等农业院校师资质量现状 | 第32-36页 |
3.2.1 师资数量 | 第32-33页 |
3.2.2 职称结构 | 第33-34页 |
3.2.3 年龄结构 | 第34-35页 |
3.2.4 学历结构 | 第35-36页 |
3.3 高等农业院校培养过程质量现状 | 第36-40页 |
3.3.1 支撑平台 | 第37-38页 |
3.3.2 课程教学质量 | 第38-39页 |
3.3.3 学生国际交流 | 第39-40页 |
3.4 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现状 | 第40-42页 |
3.4.1 在校生质量 | 第40-41页 |
3.4.2 毕业生质量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3-51页 |
4.1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3-46页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 第43页 |
4.1.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43-46页 |
4.2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6-49页 |
4.2.1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选取依据 | 第46-48页 |
4.2.2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原理 | 第48-49页 |
4.3 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1-62页 |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5.1.1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 | 第51页 |
5.1.2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51-52页 |
5.2 评价过程 | 第52-56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4 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5.4.1 存在的问题 | 第58-59页 |
5.4.2 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