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7-42页 |
1.1 砭石疗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第17-24页 |
1.1.1 砭石疗法的起源 | 第17-18页 |
1.1.2 砭石疗法的发展 | 第18-19页 |
1.1.3 砭石疗法的失传 | 第19-20页 |
1.1.4 砭石疗法的再发现 | 第20-21页 |
1.1.5 砭石的古代应用 | 第21-24页 |
1.2 现代科学对泗滨砭石的研究 | 第24-28页 |
1.2.1 现代科学对砭具佳石的探索 | 第24-25页 |
1.2.2 泗滨浮石的成分和结构 | 第25页 |
1.2.3 超声波效应研究 | 第25-26页 |
1.2.4 远红外辐射波谱的测定 | 第26-27页 |
1.2.5 感应增温效应研究 | 第27页 |
1.2.6 泗滨砭石对人体的生理作用 | 第27-28页 |
1.3 砭石治疗操作方法 | 第28-31页 |
1.3.1 感应疗法 | 第29页 |
1.3.2 温度疗法 | 第29页 |
1.3.3 砭石手法 | 第29-31页 |
1.4 砭石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6页 |
1.4.1 骨伤科疾病 | 第31-33页 |
1.4.2 内科疾病 | 第33-34页 |
1.4.3 其它疾病 | 第34-36页 |
1.5 "五输穴"的文献研究 | 第36-40页 |
1.5.1 五输穴古代文献研究 | 第36-38页 |
1.5.2 五输穴现代研究概况 | 第38-4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二章 人体的传热数值模型建立 | 第42-51页 |
2.1 数学模型和数值方法概述 | 第42-44页 |
2.1.1 数学模型 | 第42页 |
2.1.2 网格划分方法 | 第42-43页 |
2.1.3 数值方法 | 第43-44页 |
2.2 砭石在人体传热的数学模型 | 第44-47页 |
2.2.1 二维模型 | 第44-45页 |
2.2.2 边界条件 | 第45-47页 |
2.3 局部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砭石温法传热性能和规律研究 | 第51-63页 |
3.1 足部和腿部三维模型的砭石传热性能比较 | 第51-55页 |
3.1.1 人体足部和腿部的温度分布特征(无砭石条件下) | 第51-52页 |
3.1.2 砭石温法应用于人体不同穴位传热规律(涌泉穴和阴谷穴) | 第52-55页 |
3.2 二维模型下的砭石传热性能比较 | 第55-61页 |
3.2.1 基本条件 | 第55-59页 |
3.2.2 敏感性分析 | 第59-61页 |
3.3 临床应用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研究 | 第63-75页 |
4.1 砭石温法及新型系统概述 | 第63-65页 |
4.1.1 砭石温法介绍 | 第63页 |
4.1.2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 | 第63-65页 |
4.2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65-67页 |
4.3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模拟应用与数值计算 | 第67-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75-79页 |
5.1 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75-77页 |
5.1.1 计算机人体模型的建立 | 第75页 |
5.1.2 砭石温法传热性能及规律 | 第75-76页 |
5.1.3 五输穴的传热性能差异 | 第76-77页 |
5.1.4 新型砭石温法系统的模拟研究 | 第77页 |
5.2 讨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2.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77-78页 |
5.2.2 本课题的不足 | 第78页 |
5.2.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