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2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 二 研究框架 | 第22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2-25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二 创新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 一 城镇化 | 第25-26页 |
| 二 城镇化质量 | 第26页 |
| 三 协调发展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城镇化理论基础 | 第27-31页 |
| 一 非均衡空间理论 | 第27-28页 |
| 二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 第28页 |
| 三 要素流动理论 | 第28-29页 |
| 四 协同演化理论 | 第29-30页 |
| 五 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理论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现状 | 第31-49页 |
| 第一节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31-33页 |
| 一 经济增速放缓 | 第31-32页 |
| 二 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 | 第32页 |
| 三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 第32-33页 |
| 四 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 第33页 |
| 第二节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现状 | 第33-38页 |
| 一 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 | 第33-34页 |
| 二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34-36页 |
| 三 河南省18市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36-37页 |
| 四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评价 | 第37-38页 |
| 第三节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现状 | 第38-49页 |
| 一 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 二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处理 | 第40-42页 |
| 三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计算结果 | 第42-49页 |
| 第四章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分析 | 第49-61页 |
| 第一节 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评价方法 | 第49-50页 |
| 一 协调度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 二 数据的选取 | 第50页 |
| 第二节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评价 | 第50-56页 |
| 一 协调度计算结果 | 第50-53页 |
| 二 协调度等级划分与评价 | 第53-56页 |
| 第三节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演变分析 | 第56-58页 |
| 一 空间格局分布状况 | 第56-57页 |
| 二 演变规律评价与分析 | 第57-58页 |
| 第四节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不协调的表现 | 第58-61页 |
| 一 空间发展水平因素 | 第58-59页 |
| 二 人口发展水平因素 | 第59页 |
| 三 生态环境资源发展效率因素 | 第59-60页 |
| 四 城乡协调因素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促进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 第一节 认识落实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 第61页 |
| 第二节 以郑州为核心构建组合型大都市区 | 第61-62页 |
| 第三节 因地制宜整体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 | 第62页 |
| 第四节 创新城乡体制机制建设 | 第62-63页 |
| 第五节 加强生态资源环境建设的监管保护力度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第二节 展望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