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类型论文

衰变道ψ→Λ(?)ω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k第4页
第一章 引言第7-18页
    1.1 探索自然与早期粒子物理的发展第7页
    1.2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第7-10页
    1.3 QCD和强子谱学第10-11页
    1.4 粲偶素及其衰变第11-14页
        1.4.1 粲偶素家族第11-13页
        1.4.2 粲偶素衰变第13-14页
    1.5 重子谱物理第14-16页
        1.5.1 重子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2 Λ~*重子激发态第15-16页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6-17页
    1.7 论文结构第17页
    1.8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和北京谱仪Ⅲ第18-29页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第18-20页
    2.2 北京谱仪(BESⅢ)的物理目标第20页
    2.3 北京谱仪(BESⅢ)第20-26页
        2.3.1 束流管第22页
        2.3.2 主漂移室(MDC)第22-23页
        2.3.3 飞行时间计数器第23-24页
        2.3.4 电磁量能器第24-25页
        2.3.5 超导磁铁第25页
        2.3.6 μ子探测器第25页
        2.3.7 电子学系统第25页
        2.3.8 触发判选系统第25页
        2.3.9 在线数据获得系统第25-26页
    2.4 北京谱仪Ⅲ离线软件系统第26-29页
        2.4.1 离线数据框架(BOSS)第26-27页
        2.4.2 探测器模拟系统(BOOST)第27页
        2.4.3 离线刻度系统第27-28页
        2.4.4 事例重建第28页
        2.4.5 BESⅢ上MC产生子第28-29页
第三章 ψ'→Λ(?)ω的研究第29-41页
    3.1 背景介绍第29页
    3.2 数据和蒙特卡洛模拟第29-30页
        3.2.1 数据第29页
        3.2.2 蒙特卡洛模拟(MC)第29-30页
    3.3 事例选择第30-33页
        3.3.1 带电径迹的选择第30页
        3.3.2 粒子鉴别第30-31页
        3.3.3 Λ(?)的重建第31页
        3.3.4 光子的选择第31页
        3.3.5 π~0的重建第31-32页
        3.3.6 5C运动学拟合第32页
        3.3.7 事例终选第32-33页
    3.4 本底分析第33-35页
    3.5 分支比测量第35-36页
    3.6 寻找共振态Λ~*第36-40页
        3.6.1 信号形状第37页
        3.6.2 本底形状第37页
        3.6.3 拟合结果第37-39页
        3.6.4 ψ'→ΛΛ~*分支比上限第39-40页
    3.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系统误差第41-44页
    4.1 分支比系统误差第41-42页
        4.1.1 MDC径迹重建第41页
        4.1.2 粒子鉴别第41页
        4.1.3 光子的选择第41页
        4.1.4 (?)Λ的重建第41页
        4.1.5 5C运动学拟合第41页
        4.1.6 中间态衰变第41页
        4.1.7 (?)、Λ质量窗口第41-42页
        4.1.8 ω不变质量谱的拟合第42页
        4.1.9 Ψ'事例数第42页
    4.2 上限系统误差第42页
        4.2.1 ω质量窗口第42页
        4.2.2 拟合的本底第42页
    4.3 系统误差总结第42-44页
第五章 总结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佛教文化元素在九华山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迷途》系列创作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