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元素在九华山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7页 |
| 1.1.2 佛教元素研究中的视觉视角 | 第7页 |
| 1.1.3 设计研究中的元素研究 | 第7-8页 |
|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8-10页 |
| 1.2.1 作为佛教元素研究的兴起 | 第8页 |
| 1.2.2 研究的内容 | 第8-9页 |
| 1.2.3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 第二章 中国佛教文化与佛教元素 | 第10-14页 |
| 2.1 佛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页 |
| 2.2 佛教元素的分类 | 第10-12页 |
| 2.2.1 佛八件元素 | 第10-11页 |
| 2.2.2 植物元素 | 第11页 |
| 2.2.3 动物元素 | 第11-12页 |
| 2.2.4 纹样元素 | 第12页 |
| 2.3 中国佛教元素与其他国家的区别 | 第12-14页 |
| 第三章 佛教元素的艺术内涵与审美体现 | 第14-19页 |
| 3.1 佛教元素的“形”和“意” | 第14-16页 |
| 3.1.1 “形”的寻觅与伸展 | 第14-15页 |
| 3.1.2 “意”的掌握与传承 | 第15-16页 |
| 3.2 佛教文化元素的文化体现 | 第16-19页 |
| 3.2.1 佛教元素的行为感 | 第16页 |
| 3.2.2 佛教元素的语言感 | 第16-17页 |
| 3.2.3 佛教元素的文字感 | 第17-18页 |
| 3.2.4 佛教元素的图形感 | 第18-19页 |
| 第四章 九华山Ⅵ设计中佛教元素的特征 | 第19-23页 |
| 4.1 九华山Ⅵ设计融合中国文化元素的美感 | 第19-20页 |
| 4.1.1 设计视觉分析 | 第19页 |
| 4.1.2 色彩分析 | 第19-20页 |
| 4.1.3 中国佛教文化元素的美感分析 | 第20页 |
| 4.2 中国佛教文化元素在九华山Ⅵ设计中的局限 | 第20-21页 |
| 4.2.1 缺乏现代感 | 第20-21页 |
| 4.2.2 佛教文化元素在九华山Ⅵ设计中的表达 | 第21页 |
| 4.3 佛教元素在九华山Ⅵ设计问题中的解决 | 第21-23页 |
| 4.3.1 九华山Ⅵ设计遵循的原则 | 第21页 |
| 4.3.2 九华山vi设计问题解决方法 | 第21-23页 |
| 第五章 九华山Ⅵ设计中佛教元素的应用 | 第23-39页 |
| 5.1 九华山概况及品牌需求 | 第23页 |
| 5.1.1 九华山概况 | 第23页 |
| 5.1.2 品牌需求 | 第23页 |
| 5.2 Ⅵ基本视觉系统设计 | 第23-27页 |
| 5.2.1 logo | 第23-25页 |
| 5.2.2 标志标准色 | 第25-26页 |
| 5.2.3 标志标准制图 | 第26页 |
| 5.2.4 标志的辅助图形 | 第26-27页 |
| 5.3 应用系统设计 | 第27-38页 |
| 5.3.1 公共用品设计 | 第28-29页 |
| 5.3.2 公共关系赠品设计 | 第29-30页 |
| 5.3.3 户外广告宣传设计 | 第30-31页 |
| 5.3.4 景点标识设计 | 第31-32页 |
| 5.3.5 宣传手册设计 | 第32-33页 |
| 5.3.6 景区车体外观设计 | 第33页 |
| 5.3.7 实物展示 | 第33-38页 |
| 5.4 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