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配电自动化在国内外应用情况综述 | 第12-14页 |
·论文组织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16-31页 |
·配电网运行管理现状描述 | 第16-19页 |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目标 | 第19-20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及性能需求 | 第20-30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 第20-23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性能要求 | 第23-26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架构要求 | 第26-27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 第27-29页 |
·配网自动化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方法探讨 | 第31-75页 |
·地区电网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31-37页 |
·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 第31页 |
·配电自动化的五种建设模式 | 第31-36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思想 | 第36-37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目标探讨 | 第37-43页 |
·配电主站设计 | 第37-39页 |
·配电子站及终端设计 | 第39-40页 |
·配电通信设计 | 第40-43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设计方法探讨 | 第43-65页 |
·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系统结构 | 第44-50页 |
·功能设计 | 第50-65页 |
·配电子站/终端设计方法探讨 | 第65-74页 |
·配置基本原则 | 第65-67页 |
·数据采集原则 | 第67-71页 |
·终端功能需求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支持 | 第75-90页 |
·馈线自动化设备 | 第75-81页 |
·基本原则 | 第75-76页 |
·建设方案 | 第76-81页 |
·故障指示器 | 第81-86页 |
·短路故障指示器 | 第81-82页 |
·接地及短路故障指示器 | 第82-83页 |
·面板型故障指示器 | 第83页 |
·高压线路故障指示器 | 第83-84页 |
·有信号源故障检测系统 | 第84页 |
·电力线路智能监测系统 | 第84-85页 |
·建设方案 | 第85-86页 |
·配电自动化对通信系统的要求 | 第86-89页 |
·可靠性高且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 第86-87页 |
·经济性 | 第87页 |
·通信速率 | 第87-88页 |
·双向通信能力及可扩展性 | 第88页 |
·建立备用通信通道 | 第88页 |
·确保在电网停电或故障时不影响通信 | 第88页 |
·通信设备便于操作与维护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最佳实践案例——中山供电局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 | 第90-123页 |
·概述 | 第90-93页 |
·行政区划及用电情况 | 第90-91页 |
·配电自动化建设历程 | 第91-93页 |
·系统结构及特点 | 第93-96页 |
·OPEN3200 系统结构 | 第93-94页 |
·配网通信结构 | 第94-95页 |
·配电自动化系统特点 | 第95-96页 |
·系统功能 | 第96-102页 |
·OPEN3200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 第96-99页 |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功能介绍 | 第99-100页 |
·配网自动化建设创新点 | 第100-102页 |
·应用特色 | 第102-119页 |
·多种方式实现配网自动化 | 第102页 |
·完善一次网架 | 第102页 |
·馈线自动化和故障定位的应用 | 第102-103页 |
·对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的应用 | 第103页 |
·制定101 平衡式规约实施细则 | 第103-104页 |
·在线模型拼接和数据转发技术的使用 | 第104-108页 |
·红黑图机制的应用 | 第108-111页 |
·解合环操作功能的应用 | 第111-115页 |
·无控件WEB 应用 | 第115-119页 |
·在线统计功能 | 第119页 |
·运行情况及效益体现 | 第119-122页 |
·运行情况 | 第119-120页 |
·效益体现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附表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