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趋势 | 第19页 |
1.3.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5.1 问卷调查法 | 第20页 |
1.5.2 耕地增减强度 | 第20-21页 |
1.5.3 沟蚀密度网格化 | 第21页 |
1.5.4 空间自相关 | 第21页 |
1.5.5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1-23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7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2.1.1 土壤侵蚀 | 第25页 |
2.1.2 耕作垄向 | 第25页 |
2.1.3 土壤沟蚀 | 第25页 |
2.1.4 土壤养分 | 第25-2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26页 |
2.2.2 水土保持学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第28-36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8-30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28页 |
3.1.2 自然特征 | 第28-29页 |
3.1.3 经济特征 | 第29页 |
3.1.4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 第29页 |
3.1.5 典型乡镇选取及原则 | 第29-30页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0-36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30-32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2.3 数据野外验证 | 第32-36页 |
4 研究区耕地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4.1 耕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 | 第36-39页 |
4.1.1 时间尺度 | 第36-38页 |
4.1.2 空间尺度 | 第38-39页 |
4.2 耕地利用侵蚀程度特征 | 第39-42页 |
4.2.1 耕地利用破碎度 | 第39-40页 |
4.2.2 耕地利用沟蚀密度分布 | 第40-42页 |
5 耕作垄向干扰下耕地沟蚀与地形因子耦合特征分析 | 第42-54页 |
5.1 典型乡镇研究条件差异分析 | 第42-47页 |
5.1.1 典型乡镇自然条件差异 | 第42-44页 |
5.1.2 典型乡镇侵蚀差异 | 第44-45页 |
5.1.3 典型乡镇耕作方式差异 | 第45-47页 |
5.2 耕地垄向及垄向空间分布 | 第47-49页 |
5.2.1 三种耕地垄向空间分布格局 | 第47-48页 |
5.2.2 耕地垄向空间自相关 | 第48-49页 |
5.3 三种垄向干扰下土壤沟蚀地形分异特征 | 第49-54页 |
5.3.1 海拔因子 | 第49-50页 |
5.3.2 坡度因子 | 第50-51页 |
5.3.3 坡长因子 | 第51-52页 |
5.3.4 地形起伏因子 | 第52-54页 |
6 耕作垄向干扰下沟蚀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特征分析 | 第54-59页 |
6.1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4-55页 |
6.1.1 野外路线确定 | 第54页 |
6.1.2 土壤采样方式 | 第54-55页 |
6.2 耕地沟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分析 | 第55-57页 |
6.2.1 沟蚀区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页 |
6.2.2 沟底土壤养分退化特征分析 | 第56-57页 |
6.3 不同耕作垄向(横、顺)下沟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7-59页 |
7 土壤侵蚀防治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7.1 科学开垦退耕 | 第59页 |
7.2 精准土地整治 | 第59页 |
7.3 精准分类治沟 | 第59-60页 |
7.4 优化垄向配置 | 第60-61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8.1 结论 | 第61页 |
8.2 讨论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