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理论论文--线路振动论文

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路桥过渡段耦合动力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外无砟轨道的发展概况第9-10页
    1.3 我国无砟轨道的发展第10-11页
    1.4 过渡段锚固系统研究现状第11-15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5-16页
    1.6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7 论文组织结构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ABAOUS有限元软件的结构动力仿真方法研究第18-22页
    2.1 有限元软件的选择第18-19页
    2.2 ABAQUS软件分析方法第19-21页
        2.2.1 结构的离散化第19页
        2.2.2 构造系统的位移方程第19-20页
        2.2.3 动力方程的求解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三章 车辆-轨道-过渡段动力耦合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2-36页
    3.1 模型建立第22-33页
        3.1.1 车辆模型第22-23页
        3.1.2 钢轨第23页
        3.1.3 轨道板第23-24页
        3.1.4 CA砂浆层第24-25页
        3.1.5 路基段第25页
        3.1.6 过渡段第25-29页
        3.1.7 桥梁段第29-30页
        3.1.8 挡块第30-31页
        3.1.9 完整模型第31-33页
    3.2 轨道不平顺第33-34页
    3.3 模型验证第34-35页
    3.4 总结第35-36页
第四章 无砟轨道动力分析评价指标与控制点第36-42页
    4.1 不同荷载工况下过渡段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响应第36-39页
        4.1.1 工况1车辆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动力响应第37-38页
        4.1.2 工况2车辆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动力响应第38页
        4.1.3 工况3车辆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动力响应第38-39页
    4.2 轨道结构临界荷位和最不利位置分析第39-41页
    4.3 小结第41-42页
第五章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动力响应参数敏感性研究第42-72页
    5.1 京沪高铁无砟轨道过渡段动力响应第42-44页
    5.2 扣件刚度对无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第44-66页
        5.2.1 垂向刚度的敏感性分析第45-50页
        5.2.2 横向刚度的敏感性分析第50-55页
        5.2.3 纵向刚度的敏感性分析第55-59页
        5.2.4 小结第59-66页
    5.3 速度对无砟轨道动力特性的影响第66-71页
        5.3.1 不同列车速度影响规律研究第67-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两车交汇对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过渡段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第72-80页
    6.1 两车交汇对轨道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第72-76页
        6.1.1 钢轨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72-73页
        6.1.2 轨道板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73页
        6.1.3 底座板动力响应时程曲线图第73-74页
        6.1.4 单车行驶和两车交汇的动力响应结果对比第74-76页
    6.2 单车行驶与两车交汇时无砟轨道横向分布对比第76-79页
        6.2.1 轨道板底垂向位移和纵向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77-78页
        6.2.2 CA砂浆层垂向位移和竖向拉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78页
        6.2.3 底座板垂向位移和纵向应力横向分布对比第78-79页
    6.3 结论第79-8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7.1 总结第80-81页
    7.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分级诊疗体系及政策仿真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一篇:癌源性外泌体介导胰腺癌病程中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