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3-3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一) 国际背景 | 第13-14页 |
(二) 国内背景 | 第14-1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8-21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30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1-23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3-30页 |
第一章 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基本问题分析 | 第30-45页 |
第一节 认同、共同体和中华民族 | 第30-35页 |
一、认同 | 第30-31页 |
二、共同体 | 第31-34页 |
三、中华民族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分裂主义动摇国族认同的现象 | 第35-38页 |
一、新疆和西藏的极端民族主义 | 第35-37页 |
二、港台的"分离运动"侵蚀国家认同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社会问题民族方式表达的危险性 | 第38-45页 |
一、内蒙古锡盟事件 | 第38-42页 |
二、"要素"干扰"主线" | 第42-43页 |
三、边疆一体基础上多元的极端重要性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生与交融 | 第45-59页 |
第一节 共生:区域主义与主体间性 | 第45-52页 |
一、区域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 | 第45-47页 |
二、区域主义视角对民族(族际)主义的超越 | 第47-48页 |
三、区域主义视角下的主体间性 | 第48-49页 |
四、区域主义视角下的族际共生观 | 第49-52页 |
第二节 交融:民族融合与多元一体格局 | 第52-59页 |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的渊源 | 第52-53页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53-54页 |
三、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融合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 | 第54-59页 |
第三章 从"天下观"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59-78页 |
第一节 "大一统"认同和"国族"认同 | 第59-65页 |
一、"大一统"认同 | 第59-63页 |
二、民族国家:"国族"认同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从阶级认同(经由政党认同)到经济认同 | 第65-74页 |
一、阶级认同超越民族认同 | 第65-69页 |
二、经济利益认同 | 第69-74页 |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74-78页 |
一、"守望相助"和"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 第74-75页 |
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建 | 第75页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 | 第75-78页 |
第四章 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内在关联 | 第78-89页 |
第一节 昭君文化与中华文化 | 第78-82页 |
一、昭君文化的起源及其精神价值 | 第79-80页 |
二、昭君文化和谐治理的文化底蕴 | 第80-82页 |
第二节 草原文化与中华文化 | 第82-89页 |
一、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第82-83页 |
二、草原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 第83-89页 |
第五章 国外共同体认同的镜鉴 | 第89-103页 |
第一节 多元文化主义与"熔炉论" | 第89-92页 |
一、美国只有一个美利坚民族 | 第89-90页 |
二、多元文化主义与"大熔炉"结合的社会基础 | 第90-92页 |
第二节 "民族自决"滥觞和国家主义取向 | 第92-97页 |
一、苏联:"民族自决"滥觞 | 第92-95页 |
二、俄罗斯:国家认同至上 | 第95-97页 |
第三节 欧盟:强化文化认同 | 第97-103页 |
一、突破国家主权原则限制的一体化进程 | 第97-98页 |
二、宪法爱国主义是民族主义认同的替代品 | 第98-103页 |
第六章 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 | 第103-124页 |
第一节 认同的物质基础 | 第103-106页 |
一、"民族互惠"代替"民族优惠" | 第103-104页 |
二、强化物质文化载体建设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认同的制度保证 | 第106-112页 |
一、宏观与微观制度的结合 | 第106-109页 |
二、共生交融的制度文化选择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认同的精神文化支撑 | 第112-124页 |
一、和合精神 | 第113-114页 |
二、尊重、保持而不强化民族差异和特性 | 第114-124页 |
结语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