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创新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概述和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概述 | 第23-25页 |
2.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23页 |
2.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与原则 | 第23-24页 |
2.1.3 新农合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区别 | 第24-25页 |
2.1.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的意义 | 第25页 |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卫生经济理论 | 第26页 |
2.2.3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26-27页 |
2.2.4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第27-29页 |
3 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状 | 第29-39页 |
3.1 黑龙江省概况 | 第29-33页 |
3.1.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29-30页 |
3.1.2 医疗卫生资源情况 | 第30-33页 |
3.2 黑龙江省新农合运行情况 | 第33-39页 |
3.2.1 参合情况 | 第33-34页 |
3.2.2 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 | 第34-36页 |
3.2.3 受益补偿情况 | 第36-39页 |
4 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分析 | 第39-54页 |
4.1 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39-46页 |
4.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 | 第39-41页 |
4.1.2 主成分分析方法及过程 | 第41-44页 |
4.1.3 黑龙江省新农合运行的实证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4.2 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的满意度分析 | 第46-51页 |
4.2.1 对新农合政策设计的满意度评价 | 第46-47页 |
4.2.2 对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第47-49页 |
4.2.3 对新农合运行管理的满意度评价 | 第49-51页 |
4.2.4 对新农合政策实施的总体满意度评价 | 第51页 |
4.3 黑龙江省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 | 第51-54页 |
5 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 第54-59页 |
5.1 建立高效的筹资机制 | 第54-55页 |
5.1.1 各级政府加大对新农合筹资的支持 | 第54页 |
5.1.2 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筹资主体作用 | 第54-55页 |
5.1.3 鼓励提高个人筹资标准 | 第55页 |
5.2 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 第55页 |
5.3 完善新农合运行中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55-57页 |
5.3.1 完善新农合政策宣传渠道 | 第55-56页 |
5.3.2 建立新农合运行中的监督反馈机制 | 第56-57页 |
5.4 优化新农合补偿结构 | 第57页 |
5.4.1 充分发挥“大病统筹”的“保大”作用 | 第57页 |
5.4.2 坚持“防治结合”的保障模式 | 第57页 |
5.5 推动医疗和医药及医保的三位一体同步改革 | 第57-58页 |
5.6 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